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王绮红:为深圳艺术体操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2 人已围观



 
1993年,骨肿瘤悄然入侵,将我从全运会预选赛拽下来,也结束了我的运动员生涯。
 
运动生涯被迫终止
 
1992年底,我的膝盖开始疼。起初我没有太在意,运动员训练,总有些磕磕碰碰导致的病痛。直到1993年全运会预选赛,我痛得摔倒在赛场之上。那时的我,被队医抱着离开赛场并直接送入医院。
 
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运动积累下来的膝伤,但检查的结果出人意料—骨肿瘤,更为糟糕的结果则是,在这个位置的骨肿瘤通常只有1%属于恶性,而我却偏偏在这1%的范围之内,医生给出方案:截肢。
 
我当时心里还有个目标,就是在全运会夺冠。于是我提出在全运会后手术的设想,但医生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因为对那时的我来说,问题早就已经不是保腿,而是保命。一个星期后,手术正常进行,我就这样彻底告别了运动员生涯。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个挺大的打击,也是个遗憾。
 
但遗憾和生命比起来,又不是一个太复杂的选择题。事实上,深圳先进的医疗保险政策给我打了一剂安心药,我最初来深圳体工队时算参加工作,即便后来在国家队训练,所有的工资和福利也是深圳发的。当我生病后,深圳的医疗保险能帮我解决大部分医疗费,我只需按照医生的要求积极配合治疗。如今想想,我能从人生低谷走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有了医疗上的保障。
 
我生病后,无法继续参加训练。我们那一批运动员里,有些由于没有进入全运会决赛,而且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便自然退出了,此外还有一个队员在国家队。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教练,他负责一线运动员的训练,所以也没更多时间去招募和培养更小的运动员。
 
重新组建队伍转做教练
 
1995年,为了备战第七届全运会,空白了两年的广东省艺术体操队在山东、江苏引进了一批刚入门的运动员,重新组建,队伍依然放在深圳市。这些引进的运动员大多只有11岁,属于少年组。
 
在1993年到1995年的两年时光里,我边治疗边学习,掌握了电脑及素描的初步知识,并计划前往深圳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深造。开学前的暑假,刚好少年组教练离职了,时任领队陈剑芬找到我,让我在暑假的这三个月里试着当教练,就算以后不做教练,我开学了,也可以常回去帮忙带课。
 
陈剑芬是我的授业恩师,在我生病期间,我跟她一直有书信来往,谈论自己对幼儿体操的认识和感悟。我还总和她说,自己空学了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于我而言,我觉得自己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在我生病前,我很有希望代表深圳参加全运会,并取得不错的名次。当时,深圳运动员取得的全国冠军不多,我很希望能通过艺术体操这样的项目,通过自己的比赛成绩让大家知道,深圳的竞技体育也不错。
 
深圳培养了我,我却没有回馈给深圳。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应允了。比起我的爽快应约,我的父母却有些犹豫,他们担忧我的身体状况。当时我还在恢复期,饮食上有许多禁忌,而且难以跟上大的运动量。我一直在吃中药,每周都要去广州开药,因为训练比较忙和身体不便,我看病和开药都是母亲代劳,我主要是电话与医生沟通身体状况,等空闲了,才去广州看医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