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民国前期的深圳地区:文化教育-学校建设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通史(近代卷)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7-11 人已围观
宝安县传统民间教学设施有书院、社学和私塾。民国初年政府明令取缔私塾,改办学堂,大兴新学。宝安县的私塾虽然未能立即全部废除,但也普遍按照要求进行了改良。宝安县总体上按照民国教育发展方针要求推行“壬子癸丑学制”,建立新型学校,改造旧有私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头凤冈书院更名为凤冈学校,采用新学制、新课程。民国前期,凤冈学校更名为“宝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是民国时期宝安县设立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当时有近 200 名来自宝安县、东莞县、香港新界等地的学生在此就读。该校后来几经易名搬迁,今为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小学。民国前期,宝安县比较有名的小学还有庚子革命首义中山纪念学校。该校始建于 1912 年,校址在三洲田起义的发源地,原名“三洲田学校”,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纪念 1900 年爆发于三洲田的反清起义而派员、拨款创办的。1925 年,孙中山逝世,孙科为该校题写校名。
今深圳地区在民国前期创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学还有:1911 年,深圳墟张氏在私塾“雍睦堂”基础上开办深圳小学,由张氏家族提供办学经费,并聘请了清末秀才张树人担任校长。1912 年,松岗潭头的文明学堂、龙华的广培学校创办。1914 年,坪山墟的坪山学校、马峦乡由孙中山手书校名的强华学校、南澳东山的大礁学校、观澜的永修小学(1923 年更名“振能学校”)创办。1915 年,横岗墟的横岗学校、龙华的早禾坑学校、龙岗的龙兴私立小学创办。1917 年,沙头角中英街东侧的东和学校、龙岗水围的新生小学、坪山的坪山学校创办。1918 年,大鹏布新乡的四乡屯学校、平湖响水墟的同庆学校、新桥的新桥小学、沙井的沙井学堂创办。1921 年,葵涌屯洋乡的崇德学校创办。1922 年,新安的上合小学、宝安石岩官田的静天学校创办。1925 年,松岗沙浦的沙浦小学、石岩罗租的蔚文学校创办。当时办学比较好的小学有观澜松元厦振能学校、平湖墟纪劬劳学校、布吉曾族贯一学校等几所。
清末民初,今深圳地区与西方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本地学子无须远赴海外,就能够就地接受比较正规的新式教育,光祖学堂、凤冈学校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一些接受新式正规教育的人才,也促进了本地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908 年美国退返部分庚子赔款,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新安县布吉人凌道扬考取庚款留美生资格,1909 年赴美留学,1914 年获得耶鲁大学林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呼吁“森林救国”,成为中国近代林业科学之父。新安县西乡人郑毓秀在接受西式正规化教育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法制建设先驱、女权运动倡导者。
1925 年,由基督教崇真会于 1864 年创办的布吉李朗神学院迁往兴宁坪塘,其旧址改为乐育初中(为德国天主教会主办),设二级各 1 个班,学生 42 人,教职员 6 人。这是宝安县中学教育的开始。李朗神学院作为教会大学级学校,在李朗时间长达 61 年,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当时李朗神学院以客家话教授神学,并先后开设希腊文和德文课程。凌道扬及其父亲凌善元、祖父凌启莲都是布吉李朗神学院的毕业生。
1927 年,宝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扩大建制,扩办中学部,中学部设址于南头城东门外义学街的东门学宫,名为“宝安县立初级中学”(1928 年更名为“宝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现为“深圳市南头中学”),因校舍不够用,小学部后来迁至南头城东门外学宫旧址。
民国时期华侨回乡办学蔚然成风,经费筹措、营运管理均独立操作,由此催生教育模式新气象,为本地提升教育事业水准,推行近代化教育打下重要基础,作出重要贡献。
1912 年,观澜牛湖村华侨陈亚庆、陈福庆、陈均高等发动华侨筹资,合并了源合、荣盛、下围等 6 间私塾,兴建“广培学校”,设一至六年级 6 个班,教学设施配套较完整,是当时较正规的一所学校。1914 年,观澜松元厦村的陈姓华侨捐资,办起“永修小学”,1923 年更名为“振能学校”,设六级 6 班。1917 年,岗头华侨又在三栋屋村,开办了培英学校。1921 年,南园华侨回乡捐资创办南园小学。1925 年,厄瓜多尔归侨黄伟鹏、南洋归侨黄丽春等远涉重洋,到厄瓜多尔和南洋为光祖学堂募捐筹款。1916 年,香港同胞、开明绅士刘铸伯在家乡平湖墟创办“纪劬劳学校”,得到广东督军陆荣廷、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宝安县知事周德馨的推崇及表彰,并分别发出布告,要求政府与军民人等予以保护。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也送“急公好义”之横匾。
很赞哦! ( )
下一篇: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的深圳地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