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民国前期的深圳地区:文化教育-教育体制演变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通史(近代卷)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7-11 人已围观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 月 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对清末教育宗旨进行深入剖析,阐明其对于新教育方针的思考,对民国教育方针进行了整体的构想和系统的探讨。7 月至 8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中华民国新学制草案。9 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后又陆续公布一系列法令规程,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1913 年合并为完整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亦称“1912—1913 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实施了近十年的“癸卯学制”进行改革,废除了传统封建旧教育。
 
民国时期,宝安县教育逐渐取得进步,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初级中学等均有发展,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县立学校并存。
 
民国前期,宝安县教育行政机构几经更迭。1913 年,宝安县公署设教育科,设科长 1 名,科员、书记、技士(办理技术事务)各 1 名,另有雇员若干人 ,后将教育科改为劝学所。1917 年,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粤海道所辖各州县,《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日记》记载了宝安县的教育机构设立情况,“劝学所甫于今年成立,所长吴斐然”。 1926 年,宝安县劝学所撤销,当年 11 月,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劝学所更名为教育局。
 
据粤海道尹王典章于 1917 年的视察,当时深圳墟有 7所私塾,“唯尊孔堂塾师温致枢授徒十六人,管教及程度均有可观,当饬宝安县即就该塾改组学校,以示奖劝”。王典章巡视了设于县城南头凤冈书院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由于前校长腐败,学生多已散去,时任校长吴芷湘接办,招集学生到校者仅 26 人,大多未经国民学校毕业,教育程度低下,还需分班补习。城内有 2 所国民学校,一名励志,校长雷振威,学生 28 人,在校 22 人,女生 1 人;一名蔼士,校长温翙凤,学生 26 人,在校 18 人。两所学校均只设一个年级,王典章认为也是“布置缺略”“学生未届毕业即已升学”“尤属不宜”。
王典章还考察了宝安县其他学校,在日记中记录了学校的校长、学生人数、教室数量等大致情况。石桥头崇实国民学校距离县城“一里许”,校长为梁鼎铭,学生 56 人,讲室 1 间,比较狭小。福源乡立国民学校距离县城“约二里”,校长郑勉之,学生 42 人,大小教室各有 1 间,光线尚足,校具整洁。大新街冕庄国民学校距城“约四里”,校长李銮鉴,教员郑维然,学生 80 人,都在同一间教室教学,座位拥挤,布置不当。南园乡立国民学校距城“约六里”,校长陈伯美,教员 2 人,学生男 87 人、女 7 人,教室 2 间,光线不足,该校原有学款 480 元,拟增添一名教员,费用恐怕不够,由县里筹款补助。
 
据《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日记》统计,1917 年“全县只高等小学校一所,国民学校十一所,另改良私塾三十九所”。一所高等小学校显然即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而其他的国民学校、改良私塾,其实也是当时在发展中尚未完全成形的公立、私立小学。
 
1918 年,宝安学会成立,出版《宝安学会杂志》,向读者介绍外国的教育情况及教学方法,并针对宝安教育的状况提出一些建议。宝安学会是主要由教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组织,通过定期集会讨论教育问题,宝安县教师通过宝安学会开展活动,进修学习。《宝安学会简章》对宝安学会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本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振兴本邑教育促进公益事业为宗旨。”有“大会一次于每年暑假后寒假前举行之,其时间由会长临时酌定”“每月开职员会议一次,商酌及报告进行情形于每月之最后星期举行之”。《宝安学会杂志》成为全县教师进修学习的重要资料,并起到联络同人,互通教育革新信息,更新教育观念的作用。《宝安学会杂志》第二期发行于“民国十三年六月廿日”,即 1924 年 7月 21 日,为现今存世仅见的一期。这一期杂志的主要篇目如《对于我县教育的观察和感想》《废娼运动》《婚丧改良的管见》《改造乡村的建议》《改造地方的一个方法》等,均是对宝安县当时教育及社会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民国初期,宝安县的学制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阶段四年,不分初高中。1924 年实行新学制,小学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