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民国前期的深圳地区:社会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城镇建设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通史(近代卷)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7-11 人已围观

晚清民初,香港被英国逐步割占,宝安县一带毗邻香港,由于地理条件的便利,很多人出境成为华侨、港胞。一些赚了钱的华侨、港胞回乡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开始融入近代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上保留本地传统建筑模式的同时,往往还会融合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形成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形式,这是民国前期宝安县城镇建设和建筑风格演变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宝安县缓慢前行的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香港著名商界领袖刘铸伯是宝安县平湖人,活跃于香港、宝安两地,现存已有百年历史的平湖火车站旧址、益民公司碉楼、纪劬劳学校、念妇贤医院等,都是刘铸伯出资建造的。广九铁路最初的设计是偏离平湖的,热爱家乡的刘铸伯利用自身影响力,以愿意独资修建平湖火车站为条件,说服粤港政府和有关当局修改了线路,同意在平湖设站。从 1910 年起,刘铸伯在平湖火车站附近又规划兴建平湖新墟,有纵横 6 条街,呈田字形布局,街道宽阔,可通卡车。1916 年,刘铸伯在平湖新墟兴建的纪劬劳学校、念妇贤医院相继落成。纪劬劳学校由教学楼、运动场、花园、草坪、厨房组成,总占地面积 1500 平方米。教学楼占地面积464 平方米,为 2 层瓦面大屋,砖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容纳数百学生同时上课,其后是瓦面平房,再后是厨房和运动场地,学校周围砌以围墙。念妇贤医院为三间一进两层建筑,占地面积 194.32 平方米,大门前筑有围墙。在刘铸伯的规划建设下,平湖新墟成为宝安县近代意义上初具雏形的新型城镇。

民国时期在宝安县西部广府人聚居区涌现了一批中西合璧式民居,俗称西洋楼。如沙井龙头村曾耀添宅, 建于民国初年,面阔15.6米, 进深12.8米,高三层,混凝土浇筑结构。内院式天井,房间沿天井四周排列,每面各三间。三楼外有一圈回廊式(方柱小拱)阳台,二楼和三楼东、西两侧各有外凸(平面为梯形)的封闭式阳台。楼顶部有罗马式八圆柱穹隆顶凉亭,还有一小平房。沙井壆岗村陈禅生新楼(寿仁堂),建于 1917 年,高三层,面阔 12.5 米,进深 20.2 米,钢筋混凝土加砖石结构。二楼和三楼为清水砖墙,墙上装饰了玻璃质马赛克。一楼正面向外凸出一门廊,立有 4 根古罗马爱奥尼克式柱,并有大弧度的拱门装饰。门廊上为封闭式阳台。门内的布局为天井在中间,房间沿天井四周分布,每面有三间。南头附近南园村满庆堂,单开间,面阔 5.3 米,进深 8.5 米,高二层,砖石混凝土结构。门前有花边式拱形门廊,用爱奥尼克式圆柱支撑,其上为骑楼式阳台,装饰有围栏,围栏上立有 4 根圆形檐柱呈三跨圆拱式。此外还有桥头植利楼(建于1934 年)、沙头广居(建于 1929 年)、下山门文华楼(建于 1936 年)、流塘锦 基 苑( 建 于 1930 年)、流塘镇业国际大厦、碧头浣浦楼、水田 1932 碉楼、沙井龙头村福德堂等一大批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
 
 
清末民初宝安县(新安县)东部以及当时属惠阳 县( 归 善 县) 的 龙 岗、坪山地区的客家人聚居区,其客家围屋在传承传统的四角楼平面分布、中轴设祖公堂的格局基础上,受西洋文化影响,在建筑构件、装饰题材等方面逐渐引入异国情调。如位于横岗(当时属归善县)的茂盛世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在其中轴祖公堂的中堂,竟然以欧陆风情的大拱门作为装饰。晚清民国时期,宝安县一带的客家人聚居区又创新出一种开放式的客家民居,称为“炮楼排屋”或“炮楼院”“排屋村”。这种“排屋村”已不设堡垒森严的围墙,但有炮楼拱卫,炮楼一般高达 5 层。一座炮楼通常拖三至七开间排屋。龙岗沙背坜村的璇庆新居,为马来西亚华侨邱满所建,1936 年建成,占地面积约 2200 平方米,被誉为“中华巴洛克”。整体布局为三堂两横带四角楼结构。横屋高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角楼为炮楼建筑,高三层,顶部有灰塑。中轴祠堂为三进式,正面开三门,前立面为中央三拱罗马柱和伊斯兰风格券顶,女儿墙灰塑卷草纹、西洋柱,其特点是正面门廊和檐口装饰使用了西洋文化建筑风格纹样,花纹繁复,题材多样,而室内装饰则多用中国传统的檐口壁画和浮雕封檐板,形成了中西文化的强烈对比。在观澜牛湖,也有比较密集的炮楼排屋,其中可确定为民国前期建成的有,约 1911 年建成的凌贤辉炮楼,1921 年建成的鸿兴楼。 在晚清民国时期,这种中西合璧的客家围和炮楼排屋,几乎遍布宝安县一带每一个客家乡村。可见无论是广府村落,还是客家村落,这一时期的建筑都深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