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深圳地区:社会民生-教育文化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通史(近代卷)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8-23 人已围观

据 1934 年《宝安县地方纪要》记述,宝安县“教育事业,颇为落后,因县境毗连香港,县民之侨港者,其子侄多在港就学,即附近广九各乡村,以交通利便,亦多使子侄就学广州。若在县中就学者,多属贫民。因此教育难于进展,风气遂形闭塞。全邑学校,仅有初中二校,小学七十余校,民众学校二所,类多经费不足,因陋就简。私塾现经取缔”。至 1937 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小学 137 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 25 所,保国民学校 101 所,私立小学 11 所。1938 年 10 月,宝安沦陷后,本地一些小学开始不办或停办。到 1941 年 7 月,宝安县小学还剩下 69 所,其中完全小学共3 所,初级小学 61 所,短期小学 5 所。但到 1941 年 12 月,日军攻陷香港后,本地几乎所有小学不是被毁就是停办,所剩无多。1938 年深圳墟沦陷前,私立深圳小学有学生 180 人,教师约 8 名,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后来,私立深圳小学的雍睦堂校舍被日寇强占为军营,学校被迫改名为“私立深圳日语小学”。原私立深圳小学只好迁到旧城区解放路的一间砖瓦平房,学校规模萎缩,只有初小一至四年级 4 个班,学生百余人,教师约 6 人。
 
全民族抗战期间,宝安县的中学教育只有初级中学,没有高级中学。初级中学 5 所,分别是南头的县立第一初级中学、观澜私立振能初级中学、深圳镇私立深圳初级中学、布吉私立乐民初中、沙井宝民初中。在宝安县沦陷前,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曾经办春季班和秋季班,学生约有 500 人之多。1938 年初,日军舰炮轰宝安县城南头,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国民党员)弃校逃走。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由梁金生接任校长。他充分利用校长职务,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其间,他主办了《宝安抗战周刊》,并为《宝安青年》等进步报刊撰写文章,宣传党的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师生们还组织了 “抗日救亡呼声社服务前线工作队”,深入南头、西乡、石岩等地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推动了全县团结抗日救国形势的发展。1943 年,东江纵队成立后,该校一大批师生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武装队伍。
 
1944 年 2 月,按照东江纵队政治部的决定,路西解放区东宝行政督导处在光明地区公明墟水贝村(现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下村小学内)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战时学校——东宝中学正式开学,全校教职员工近 20 人。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初属东宝行政督导处,后属中共宝二区委直接领导,党组织在师生中秘密发展学生党员,学校还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先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改称“抗日民主青年同盟”)。学校开办时先招收 1 个简易师范班和 1 个初中班,秋季又招了1 个初中班和 1 个升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 100 多人。学校面向工农,以“发展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为抗日民主政权输送干部,为东宝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师资”为办学宗旨;以“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着重培养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革命人生观;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为党和政府输送新生力量”为办学方针;在教学方面,学校始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校风方面,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为榜样。
 
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学制有所调整,学习期限规定师范班为 1 年,初中班为 2 年。课程设置与国统区、沦陷区的旧式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做了较大的改革和精简,除了正课设置语文、数学外,增设“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哲学讲话”等课程。当时购买这些课本很困难,多由老师选印,有的教材还是自行编写。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和战争需要,学校特别设置了动植物、生理卫生和军事知识等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还经常举办演讲、书法、球类、戏剧、歌咏、体育等比赛,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时事讲座、形势报告、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文艺晚会等也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成立“五四”剧社,足迹遍及东(莞)、宝(安)地区城镇山乡,以文艺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东宝行政督导处领导谭天度、王士钊还经常到学校向师生作形势报告,讲解党在东宝地区各项方针、政策,让学校师生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
 
1945 年 10 月,因广东国民党当局挑起局部内战,东宝中学被迫停办。东宝中学实际办学时间仅半年多,但增加了有志青年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一批革命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或加入革命队伍,或转入地下进行革命斗争,被誉为宝安的“陕北公学”。
 
 
宝安县文化落后,“其他文化事业,无甚可观”。宝安县没有专门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1934 年以前,文化事业由教育科或教育局兼管。1935 年设立民众教育馆,隶属教育科,1937 年归县府第四科管理。全面抗战爆发后,宝安县的文化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宝安日报》被迫停刊。只有 1941 年东江纵队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大家团结报》和《新百姓报》,后两报合并,更名《东江民报》。1942 年3 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又将《东江民报》改名为《前进报》,直到抗战胜利后停刊。文化设施方面,1935 年,宝安县政府开始划拨经费,成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于城内报德祠,有图书、报刊可供阅览,宝安沦陷后,民众教育馆处于瘫痪状态。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