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深圳地区:社会民生-人口变化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通史(近代卷)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8-23 人已围观
全民族抗战前夕,宝安县人口总户数约为 48537 户,总人数 203715 人。日伪占据期间,深圳地区人民被迫流离失所,家破人亡。1941 年 1 月 18 日,日军下令南头与深圳之间 50 岁以下 30 岁以上壮士入营受训,乡民纷纷规避。大部分居民在日军驻扎之前,自发疏散,扶老携幼,外出避难,形成一股难民大潮,他们或到外地亲戚家避难,或到山中躲藏。龙岗区横岗街道四联社区的 80 多名居民逃到沙头角;六约社区 20 多人连夜逃往平湖及香港等地避难,有的躲进大山或地洞、蔗田里避难。因气候、饥饿、伤病等原因,在田间、路边、荒山野岭死亡的事件经常发生,宝安沙井大村、新桥等地的绅士曾多次出钱雇人将这些尸体掩埋。日军侵占南头城前,南头城居民约 2 万人,到日军投降时已不足 1 万人,至少 2000 人,或死在逃难途中,或在饥寒交迫中客死异乡。
1943 年至 1944 年,宝安县人口数量因饥荒出现非正常下降。1942 年夏天,广东天气出现异常。当时全省 64 个县市十几天连降暴雨,早稻大面积绝收,损失惨重。但从1942 年冬季一直到 1943 年 5 月,广东却再也没有下过一场雨,田地龟裂,旱情严峻。全省 97 个县,有 80 多个县出现了旱灾。水旱灾害的叠加,造成当年大饥荒。“广东灾荒愈加严重,饥民已由一百万,增加至五百万人。素称余粮地区之增城、东莞、博罗等地,如今也是一片灾象。自增城属之南江以至深圳、广九路沿线,赤地千里,由石龙至老隆沿江,草木枯槁,东江沿河,处处皆町步涉,旱象极重。”在沿海地区,日军实行禁渔政策,渔民不能外出捕鱼,经济来源中断,因此,在饿死的人中,渔民数量最多。据《广东省志》记载:“当时广东除粤北及一些山区外,大片国土沦陷于日军。广东本属缺粮省份,每年约欠 3 个月的粮食,抗日战争前要从东南亚进口大米维持民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汇及进口粮食,均告中断,潮汕、四邑、珠江三角洲等地便陷入粮食紧张局面。由于日本侵略军禁止渔民出海捕鱼,使渔民生活陷于绝境,饥死者已多,值是夏饥馑死尤众,至若沦陷区域灾情最严重,死者万余人占人口三分之一。”另据《宝安县志》记载:“1943—1944 年,连续大旱,禾稻失收,大饥荒。”至1945年9月,日军投降,全县仅剩38391户,139471 人。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