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组织《深圳商报》“非典”宣传的追忆

作者:丘盘连 来源:金风集 : 一九八一年至二〇〇六年深圳特区办报纪事 责任编辑:chen 2022-12-19 人已围观

“6月14日,深圳五洲宾馆。宽敞的黄河厅里,照相机、摄像机金银光频闪。面对来自法新社、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全球各大媒体的记者,深圳市领导受市政府委托郑重宣布:截至6月10日最后一例‘非典’患者治愈出院,我市连续33天没有发现新的‘非典’病例。深圳已取得防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市领导在谈到深圳取得的抗‘非’成绩时,一字一顿地吐出四个字:‘殊为不易’。”这是从当时《深圳商报》记者徐世访、王美华合写的题为《人民功臣—深圳医护英雄抗击“非典”纪实》长篇通讯中摘录的开头部分。
 
2003年2月8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深圳市卫生局决定:深圳东湖医院作为全市唯一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专门医院。此时,这种前所未有、人类未知、不明病因引发的肺部传染病正在广东蔓延。由于发病迅猛,加之无任何有效药物针对性治疗,导致死亡率极高。令人吃惊的是:感染者中有40%是负责抢救的医护人员。这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根据市卫生局掌握的情况,深圳已经发现数例此类病人!
 
疫情就是战斗,病房就是战场!这就是深圳东湖医院100多名医生和88名护士出生入死、激战130多天的战场!同时,也是我们一线记者报道“非典”疫情和医治患者的战场!
 
记者表现卓尔不群

近日,读了记者王美华刊登在《深圳商报》出版8000期纪念特刊上,题为《“非典”一线采访:岁月磨不去的记忆!》一文,写得真实、具体,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记录:
 
在这场抗“非”战争中,作为《深圳商报》负责“非典”报道的记者,历经了报道最前线的惊心动魄!率先进入病房采访病人、多次发烧、药物反应、被隔离,甚至体内有了病毒抗体。那是一场真真切切的生死考验!
 
翻看自己的几百篇“非典”报道、5万余字的采访日记,那上面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些无声的文字彰显了一个新闻人的良知、勇气和精神。
 
2002年12月,世界首例“非典”病例在广东省河源市首先被发现,接诊这位患者的医生是第一位被传染上“非典”的河源市医护人员,此后很快,与患者有过接触的8名医护人员患上同样的病。中山市二院第一批医护人员倒下了,第二批医护人员又冲上去救助自己倒下的战友,第三批再上去,又有人倒下,全院共有93名医护人员不幸患病。悲剧同样在广州、北京上演。北京302医院有十几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其中包括当时已74岁的姜素椿大夫,他们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在医治“非典”的工作岗位上倒下的医护人员……
 
北京空城了,人们纷纷逃离。一时间,大江南北,人们谈“非”色变!
 
2003年1月26日,“非典”进入深圳。那天下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第一位“非典”病人(46岁,男)。大年初一,也就是2月1日,虽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抢救,病人不幸病逝。当时,医生并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非典”。此后,医生又接诊过一对重症父子。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全国口岸最多的城市,深圳在这场“非典”危机中共发现“非典”患者53例,其中在深圳死亡1例,出院48例,转外地治疗4例。与毗邻的城市相比,深圳的“非典”疫情发病率低、死亡率低,而且没有发生一起医院内交叉感染,无一医护人员被感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被港媒称为内地抗击“非典”中凸现的“深圳现象”,并受到海内外关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深圳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战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同样,广大新闻工作者勇敢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另外一条战线上忘我奋斗,筑起了思想舆论的坚固防线,为深圳“非典”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和舆论环境,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党的舆论喉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深圳商报》主要负责“非典”报道的前线记者,为了掌握抗“非”一线的第一手资料,我先后多次深入“非典”病人收治医院—深圳市东湖医院采访。当时很多人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怕不怕?危不危险?其实,对于一个职业记者来说,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人,特别是新闻人,很多时候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记忆中第一次进东湖医院采访的情景永远难以磨灭。
 
医院内一片寂静,往日川流不息的院门通道,人车稀少;曾经门庭若市的门诊大厅,静如禅房。我的车就停在门诊大楼和住院楼收治“非典”病人一病区之间的路边。我坐在车内久久不敢开门下车,相反,屏住呼吸把车窗和车门关得严严实实,似乎要阻止那些好像就游离在车窗外的无数“非典”病毒进入我的车内。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东湖医院“非典”病人区。当一个人真正如此近距离面对危险、面对死亡而又不能逃避时,心里其实很害怕。因为病毒不会因为我是记者而闪开。我就这样在车里茫然地坐了五六分钟,思想斗争了五六分钟,最后职业的责任感让我走出车门,不顾一切地去病区采访。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