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建置沿革 > 古代机构 古代机构

扫码关注

屯门镇

作者:周保民 来源:《千年古郡:南头古城》 责任编辑:yuan2428 2022-01-05 人已围观

深圳古代军事机构。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设于宝安县,隶属岭南五府经略使,以防御外国人主要是倭人的入侵。“屯”字来源于汉朝以后在本地驻屯的军队,“门”字来源于高耸的杯渡山与南山,两山夹一水,其下如屯军之门。对面海域称屯门海澳。五代刘汉大宝元年(958)春再次设置于宝安县。宋代仍为军事机构,设有营垒,改名屯门寨。

武德元年(618),唐王朝建立。627 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由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缓刑轻罚的措施以发展生产和商业贸易,再加上李世民以知人纳谏见长,不仅使全社会各阶层矛盾得以缓和,而且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发展,因此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在发展国内生产的同时,唐王朝十分注重对外发展海上贸易,广州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尤其是中唐之后,西北陆路丝绸之路阻塞,华北地区经济衰弱,华南地区因海上交通兴盛而经济日益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时期与中国海上通商的国家由之前的赤土、丹丹、盘盘、真腊、婆利五国,增加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三佛齐等。到了唐玄宗初年,唐朝廷首先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最初的“市舶使”,由岭南帅臣或宦官兼任。诸国商人驾大船满载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沉香、檀香等,乘每年夏季东南季风来到广州贸易;中国的商船也满载丝绸、茶叶、瓷器、金、银等物品从广州出发,去海外贸易。


[ 宋] 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三:“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广州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有利益就有战争,海上国门对外大开必须有强劲的海疆边防作坚强的后盾。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朝廷在广州府宝安县南头建立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军事驻防区“屯门镇”,属边防兵制,直接由岭南节度使统领,负责保障海上贸易和交通安全。屯门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广州的外港,是唐末中外商舶集碇所在地。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至师子国……至婆罗门西境……至大食国。”

屯门镇官兵共计2000 人,在当时是一支相当大规模的部队。当时的岭南五府经略使统兵总数为15400 人,所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的一部分。

唐朝天宝以前,全国兵制以北魏创立的府兵制为基础。由中央指挥而驻扎在地方上的这些军队称为折冲府。岭南地区一共有三个折冲府,而广州地区就占有其中的两个,即绥南折冲府及番禺折冲府。折冲府根据士兵数量分为三等:1200 人的叫“上府”,即上等的折冲府;1000 人的为“中府”;800 人的为“下府”。屯门镇的驻军多达2000 人,较“上府”且多出800 人,规格较国内其他“镇”明显更高,是唯一由岭南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岭南节度使直接统领的军镇,其最高长官称为屯门镇使。

唐天宝以后,官制、兵制都有较大变化。就兵制而言,总的趋势是府兵制逐渐被废弃,先有彉骑制取而代之,后有方镇兵制收尾。有学者认为,方镇兵多势重,是唐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屯门军镇的长官,在唐中期以后不称镇使,改称“镇将”。军镇有上中下三等之分,镇将自然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镇的镇将品级可达正二品,下等镇的镇将品级也达正六品。

由于镇使或镇将的品级在正二品与正六品之间,高于正七品的宝安县令,屯门镇又是单纯的军事机构,因此屯门镇的活动独立于宝安县地方政府管辖之外,其权力甚至凌驾于宝安县地方政府之上。屯门军镇在唐代岭南地区海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冬,海盗吴令光等攻陷浙江的永嘉郡(今温州地区),并劫掠台州(今临海)和明州(今宁波市南)等地,玄宗命南海太守刘巨鳞等前去讨伐,刘巨鳞以郡太守的身份统领屯门镇兵,乘军舰从海路进兵浙江,在天宝三年(744)初与其他大军会合,打败吴令光。

屯门军镇依山临海,尽管此后朝代更迭,兵制也有较大的变化,但一直在我国南海防线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清代在原军镇基础之上修建南山炮台,鸦片战争前夕,该炮台在抗击英军入侵等诸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为后话。

这一时期,深圳地区的归属也是几经更迭。唐初,广州都督府管辖包括宝安在内的五个县。从唐初到开元末,宝安县一度被裁撤并入东莞。天宝元年(742)以后,宝安县恢复建制,但到了至德二年(757),又一次并入东莞县。不过这一次合并也仅仅维持了几十年,至少在贞元年间(785 ─ 805),宝安县再次恢复了建制,这也是宝安县在唐朝的最后一次建制。

1981 年至1984 年间,广东考古工作者在深圳地区先后发现了多处唐代砖瓦窑遗址。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南山区桂庙岗东坡的窑场遗址,发现唐代砖瓦窑多座。典型的一座形制为龙窑,通长12 米,平面呈“8”字形。窑室内出土青釉残碗三件及残罐、陶瓷片等,还出土红色布纹瓦残块、红色薄型砖残块。

桂庙岗西北距南头城不足三公里,南距唐代屯门镇所在地南山炮台仅四公里左右。有这样较大规模的窑场和较大规格的砖瓦窑,说明附近地区不仅居民人数上有一定规模,社会经济也有相应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唐代文学作品中一睹昔日屯门镇之风采。

大诗人韩愈有《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诗,其第六首写道:
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
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余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
胡为不忍别,感谢情至骨。

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官为潮州刺史,在前往潮州的路上,经过广州时,与朋友元集虚分别,感慨万千,作诗以致意。韩愈是否乘船经过屯门,尚存争议,但他至少知道屯门是出入广州海路的必经之地。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对屯门也颇有了解,他曾作一首《踏潮歌》,专门描写屯门一带的海潮:
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
轰如鞭石矻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
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
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
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
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
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
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

可以肯定的是,刘禹锡未到过屯门,却可以赋诗以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屯门镇在当时已名声远扬。

很赞哦! ( )

上一篇:新安县衙

下一篇:媚川都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