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步涌江氏人物祠堂祖墓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家族记忆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12 人已围观
[人物]
江纳流,江西省临江府新干县人,明代初期,迁到归德(今属深圳市沙井),成为步涌村真正的开村始祖。明建文二年(1400年),江纳流被授予盐使司的官职,到广东的盐场就任。干了数年,他的人品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上级的肯定。在上级为了奖励他准备提拔他时,却辞职不干了。那时世道混乱不堪,江纳流在附近的归德场找了一块空地定居下来。由于做了数年的盐官,江纳流有一定的积蓄,买进七顷多田塘,建起数十间房屋,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大户人家。他还按照老规矩建起了祠堂。江纳流生了七个儿子:江东、江成道、江潮、江澄、江浩、江洋、江溶。儿子多了,香火承续不愁,但矛盾也多了,兄弟阋墙的事时有发生。江纳流将江氏大宗祠的堂号取名为“敦睦堂”,就是希望后人能亲厚和睦。为此,他还留下一篇遗训:“纳流公致仕,才创田塘七顷有余,住居数十间,略成业也。吾忖年逾六十有余,倘防风烛,夫妻议将前田分拨。……子子孙孙耳闻心记,以作古古今今立,分单各执,永远为照。”江纳流与当时的名士、邓家蓢村(今万丰村)潘辕交谊不错。他将孙女许配给潘辕的长孙潘楫,生下三个儿子,他们就是以后名扬宝安的潘甲第、潘甲科、潘甲榜。与潘氏的联姻,大大加强了江氏在归德地区(今沙井、松岗、福永一带)的影响。
江振湍(1490—1570年),又名江振沛,字性之,号阳峰。他生平刚直,好文学、善诗词,据《新安邑志》记载:“江振湍,父早丧,事母极孝,博通经传,放怀山水。家近云溪寺,日往憩焉。尝赋《鹾海谣》,人传诵之。”明清两代,这首反映盐民生活的《鹾海谣》在岭南的盐民中广为流传,一共三十六句,首四句为:“遐陬赤子难衣食,砍山煮海劳筋力。煎熬辛苦无奈何,徒思出作而入息。”这首歌谣后来被收入县志。娶洪田冼氏,生了两个儿子:明悦、明学。他活到八十岁,九乡通约赐予他“冠带寿官”的名号,这是平头百姓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夫妇合葬在燕村的红花围。
江士元,字参宋,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以《尚书》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庄培因榜第二甲进士。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该科的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汉学宗师。江士元洒脱豪放,卓异不凡,过目成诵,他的制艺(八股文)尤其雄浑,有古文大家风格。在广州粤秀书院(今越秀区北京路越秀书院街)读书时,岭南的知名人士都十分敬重他的人品,其文章一出来就为人所传诵,可惜他还未入仕就去世了。
江逢辰(1859—1900年),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弇、密盦。曾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鼎芬举荐,为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著有《孝通诗集》《孤桐词》和《华鬘词》。
江恭喜,又名公喜。新安三合会的首领之一,江湖上人称“盲公喜”。1900年,孙中山发动三洲田起义,江恭喜时任中路统兵司令。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邓荫南、卓凤康、何玉山等分头在新安组织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龙济光逮捕,后获释。1918年任职于粤军许崇智部,参加援闽之役。1920年参加粤军回师之役。1923年追随孙中山北伐,后以积劳成疾解职归农。
[祠堂]
江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步涌社区,面阔三间,三进深,始建年代待考,现存建筑为清代中晚期风格。第二进中堂和第三进祖堂还保持原貌。中堂和后堂皆为砖木结构,山墙和后墙里面为水磨青砖清水墙,外面是蚝壳墙。室内为抬梁式木结构梁架,木作梁架上布满精美的雕刻纹饰,梁下的圆柱用红石凿制,是岭南地区比较常见的石木结构梁架。中堂与后堂之间的庭院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卷棚顶敞廊,其梁架也为抬梁式结构。在江氏宗祠周围,还有建于清代中期的宗汉公家祠、静安江公祠、关帝古庙等古建筑,与江氏宗祠一起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落。堂号为“惇叙堂”。语出《尚书·皋陶谟》:“慎厥修,身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尔可远,在兹。”
[祖墓]
江氏家族古墓群位于步涌村圆珠岗(今广东省深圳市北环路东源酒店前),共有四座,墓主分别是元末明初步涌江氏一世祖江自强、二世祖江洪涉夫妇、明代三世祖江纳流夫妇及清代十一世祖江昌敏夫妇。各墓按传统礼制中的昭穆制度排列,均坐东北朝西南布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步涌江氏将一世祖江自强、二世祖江洪涉夫妇的墓从东腊祖茔迁葬到圆珠岗。2004年,江氏家族古墓群迁移到大王墓园,按原状修复。墓葬曾分别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和20世纪80年代重修过,墓群依山岗而筑,用三合土、青砖、红砂石、花岗石等材料砌筑,采用岭南传统式样和施工工艺修筑。所有墓葬均有同治年间重修时所立的青石墓志,记载墓主名字、生平和所葬地名。
江纳流,江西省临江府新干县人,明代初期,迁到归德(今属深圳市沙井),成为步涌村真正的开村始祖。明建文二年(1400年),江纳流被授予盐使司的官职,到广东的盐场就任。干了数年,他的人品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上级的肯定。在上级为了奖励他准备提拔他时,却辞职不干了。那时世道混乱不堪,江纳流在附近的归德场找了一块空地定居下来。由于做了数年的盐官,江纳流有一定的积蓄,买进七顷多田塘,建起数十间房屋,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大户人家。他还按照老规矩建起了祠堂。江纳流生了七个儿子:江东、江成道、江潮、江澄、江浩、江洋、江溶。儿子多了,香火承续不愁,但矛盾也多了,兄弟阋墙的事时有发生。江纳流将江氏大宗祠的堂号取名为“敦睦堂”,就是希望后人能亲厚和睦。为此,他还留下一篇遗训:“纳流公致仕,才创田塘七顷有余,住居数十间,略成业也。吾忖年逾六十有余,倘防风烛,夫妻议将前田分拨。……子子孙孙耳闻心记,以作古古今今立,分单各执,永远为照。”江纳流与当时的名士、邓家蓢村(今万丰村)潘辕交谊不错。他将孙女许配给潘辕的长孙潘楫,生下三个儿子,他们就是以后名扬宝安的潘甲第、潘甲科、潘甲榜。与潘氏的联姻,大大加强了江氏在归德地区(今沙井、松岗、福永一带)的影响。
江振湍(1490—1570年),又名江振沛,字性之,号阳峰。他生平刚直,好文学、善诗词,据《新安邑志》记载:“江振湍,父早丧,事母极孝,博通经传,放怀山水。家近云溪寺,日往憩焉。尝赋《鹾海谣》,人传诵之。”明清两代,这首反映盐民生活的《鹾海谣》在岭南的盐民中广为流传,一共三十六句,首四句为:“遐陬赤子难衣食,砍山煮海劳筋力。煎熬辛苦无奈何,徒思出作而入息。”这首歌谣后来被收入县志。娶洪田冼氏,生了两个儿子:明悦、明学。他活到八十岁,九乡通约赐予他“冠带寿官”的名号,这是平头百姓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夫妇合葬在燕村的红花围。
江士元,字参宋,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以《尚书》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庄培因榜第二甲进士。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该科的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汉学宗师。江士元洒脱豪放,卓异不凡,过目成诵,他的制艺(八股文)尤其雄浑,有古文大家风格。在广州粤秀书院(今越秀区北京路越秀书院街)读书时,岭南的知名人士都十分敬重他的人品,其文章一出来就为人所传诵,可惜他还未入仕就去世了。
江逢辰(1859—1900年),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弇、密盦。曾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鼎芬举荐,为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著有《孝通诗集》《孤桐词》和《华鬘词》。
江恭喜,又名公喜。新安三合会的首领之一,江湖上人称“盲公喜”。1900年,孙中山发动三洲田起义,江恭喜时任中路统兵司令。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邓荫南、卓凤康、何玉山等分头在新安组织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龙济光逮捕,后获释。1918年任职于粤军许崇智部,参加援闽之役。1920年参加粤军回师之役。1923年追随孙中山北伐,后以积劳成疾解职归农。
[祠堂]
江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步涌社区,面阔三间,三进深,始建年代待考,现存建筑为清代中晚期风格。第二进中堂和第三进祖堂还保持原貌。中堂和后堂皆为砖木结构,山墙和后墙里面为水磨青砖清水墙,外面是蚝壳墙。室内为抬梁式木结构梁架,木作梁架上布满精美的雕刻纹饰,梁下的圆柱用红石凿制,是岭南地区比较常见的石木结构梁架。中堂与后堂之间的庭院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卷棚顶敞廊,其梁架也为抬梁式结构。在江氏宗祠周围,还有建于清代中期的宗汉公家祠、静安江公祠、关帝古庙等古建筑,与江氏宗祠一起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落。堂号为“惇叙堂”。语出《尚书·皋陶谟》:“慎厥修,身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尔可远,在兹。”
[祖墓]
江氏家族古墓群位于步涌村圆珠岗(今广东省深圳市北环路东源酒店前),共有四座,墓主分别是元末明初步涌江氏一世祖江自强、二世祖江洪涉夫妇、明代三世祖江纳流夫妇及清代十一世祖江昌敏夫妇。各墓按传统礼制中的昭穆制度排列,均坐东北朝西南布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步涌江氏将一世祖江自强、二世祖江洪涉夫妇的墓从东腊祖茔迁葬到圆珠岗。2004年,江氏家族古墓群迁移到大王墓园,按原状修复。墓葬曾分别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和20世纪80年代重修过,墓群依山岗而筑,用三合土、青砖、红砂石、花岗石等材料砌筑,采用岭南传统式样和施工工艺修筑。所有墓葬均有同治年间重修时所立的青石墓志,记载墓主名字、生平和所葬地名。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