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官新合村

作者:深圳百科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Gangan 2023-10-20 人已围观

类别名称:建筑物(群) 居民点
地名代码:44030701222100000090
地理位置:官新合村位于龙城街道盛平社区。东起新城路,西至龙西东路,南起龙平东路,北至兰新东路。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南联站可达。
 
 

地名概况
 
官新合村占地面积约0.11平方千米。居民413户,约1240人。建筑共有122栋,多为3—5层混凝土结构楼房,部分为砖瓦结构旧平房,聚落呈块状分布。有祠堂,名“余庆堂”。至2015年末,官新合村户籍人口302人(男性155人、女性147人);80岁以上老人10人,最年长者为男性,96岁。外出就业人口90人,实际在村人口212人。同期,该村非户籍外来人口约5320人。

 
 
地名沿革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官氏先祖从广东五华迁至龙岗上墟;清嘉庆年间,官氏二十七世祖文清公之孙新禄公由龙岗上墟迁至此地开基立业。因此地村民主姓官,取“官氏重新组合”之意,故名官新合。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老村旁边重建。
 
▲从空中俯瞰官新合围屋与昇齐楼。
 
据《深圳市地名志》(1987年版),官新合属龙岗区迴盛乡盛平村。据《宝安县志》(1997年),官新合属龙岗区龙岗镇盛平行政村,官新合为村委会驻地。2004年城市化后,属龙城街道盛平社区。
 

社会意义
 
官新合村地处丘陵地带,改革开放前的官新合村为农业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玉米等农作物。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该村集体经济以工商业物业租赁、物业管理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为主,部分村民经商或创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等。
 
世居人口为汉族客家民系,本地通用客家方言。官新合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即官新合围屋。现存11座,代表性民居为官新合围屋和昇齐楼,均已于2012年登记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官新合围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朝向正南,面阔90米,进深77米。月池宽80余米,最大垂直距离约32米,禾坪宽12米,建筑占地面积约5202平方米。三堂两横两围,中心是官氏公共场所,俗称“三厅房”,保存基本完整。围前有一禾坪及半圆月池,正面开三门,有8个阁楼,每个阁楼由走马廊串通,内围部分房屋倒塌。内、外围四角均建角楼,由三合土夯筑而成,角楼平面呈长方形,高三层,保存一般,现无人居住。昇齐楼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正门朝南,面宽34米,进深27米,建筑面积约674平方米,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角炮楼外侧附建两排横屋,两横屋之间西向有侧门。炮楼一座,高五层,四面开窗,顶部四周呈拱形突起,拱形内有灰塑仿西洋式摆钟装饰。其下有“昇齐楼”3个灰塑楷书黑字,两旁有“民国二十一年造”落款。
 
▲官新合围屋(左)与昇齐楼(右)。昇齐楼有炮楼一座,顶部四周呈拱形突起,拱形内有灰塑仿西洋式钟摆装饰。
 
▲官新合围屋正门。
 
▲官氏宗祠始建于1819年,重修于1983年。
 
官新合村现存宗祠一座,为“官氏宗祠”,始建于1819年,重修于1983年,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斗廊排式布局,硬山顶,覆小青瓦,檐口饰精美木刻,面阔三间两进,正门额书“官氏宗祠”。一进屏风正反面为“余庆堂”“克昌厥后”字样。据官新合村《官氏族谱》记载,二十九世祖新禄公于嘉庆年间(1796—1819)移居松元角时造屋宇一座,中立祠堂“余庆堂”,民国二十年(1931)重建。现仍作宗祠使用。
 
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大盆菜、煎堆,端午节的灰水粽、咸粽,清明节的茶果等。重阳祭祖是官新合村主要宗族活动,每年重阳节,由村长组织集体祠祭。届时,村中掌事准备好供品,族人在祠堂内按世辈排序叩拜祖先,然后设宴聚餐,并在祠内共商族事。“秋祭”是官新合村传承的民俗之一。村民在中秋晚饭后,于户外空旷之地摆上供桌,供奉祭品(不用肉食),待月亮出来后燃香点烛,拜祭月神。举行仪式后,全家才可以吃月饼。
 
官氏家族早期办有“余庆学校”,族中不论男女,只要适龄均可在此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并入南联小学。
 
官新合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如官文森,著名爱国华侨,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49年6月15日,官文森作为中国致公党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共同纲领》。另一位主要人物、烈士官添福(1921—1946),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1946年春在东莞县城战斗中牺牲。

参考资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深圳市龙岗区地名志[M].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