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文博会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大学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一、文博会的创办历程
 
文博会每年5月在深圳举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和金融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同年,深圳全市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骨干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3%,这与发达国家及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深圳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依托原有的主体产业有限扩展,而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具有强大关联带动功能的会展业,无疑是首选。而且在当时,从城市层面看,深圳确立了建设“两城一都”的战略目标,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从国家层面看,开始振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世界层面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那一年开始推广创意城市。深圳文博会在2004年应时而生。新时代,新使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更多反映当代的精品力作,创新文化业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中华文化创造力,砥砺奋进,转型升级,深圳文博会奏响中国文化产业时代发展最强音。
 
文博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截至2023年已成功举办了19届,自2004年在深圳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全力服务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经过19届的成长与发展,文博会线下展示交易规模现已达到12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九届的3596家,已连续14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每年吸引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九届的108个。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文博会的主要特点
 
“文化 +”衍生更多新业态新体验。深圳文博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产业盛事、贸易盛典、交流盛会,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场盛大迎考。一站走遍大江南北,我们惊喜地看到,文化在跨界融合中蓬勃生长,“+”出万千气象。从 2004年创办至今,深圳文博会越办越好看、越办越“出圈”。从一滴水,到一朵浪花,再到一片蓝海,文博会的成长见证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文化是源泉,可如果没有坚实的河床来承载,也终将变成一潭死水;文化是灵魂,可如果没有强健的躯壳来附着,多半会沦为无名荒魂。如何破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与瓶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战略领域的重大课题。“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金融”“文化+电商”“文化+旅游”,以及更多由“文化+”衍生出的新业态新体验,可谓花样百出、新意不断。只有想不到,没有“+”不了。从“文化+创意”到“文化+科技”,文博会让观众看到了众多跨界融合的新路径。如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让文化内容的生产、创造和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也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开辟了新的格局。“新”“新”向荣,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的文博会,带动着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
 

▲图1 观澜人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爱阅之城

下一篇:中国油画第一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