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医疗卫生 > 医卫综合 医卫综合

扫码关注

峥嵘岁月拓荒建院 不忘初心夯实基础

作者:裘珊珊 郑秀芳 冯带好 罗东凤 来源:光辉岁月:深圳市康宁医院创新发展纪实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9 人已围观

岁月匆匆,弹指间,康宁已走过了 40 个春秋,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代康宁人“薪火相传、新老传承”。在历届院领导班子努力下,将一个收容所样的医院,发展成集“心理、精神、保健、研究、综合”五大组织机构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今天的康宁,已连续 8 年位列全国十佳精神专科医院,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稳立于全国优秀院所之林,并向着与国际接轨的大格局迈进;尤其是以刘铁榜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精神卫生改革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三甲评审达标,坪山新院搬迁启用。虽然,珍贵的记忆已沉淀在流年岁月中,但绝没有褪色,抚今忆昔,不忘过去,借此平台,重拾康宁人当年留下的足迹(时间跨度 1983—2003 年)。

纪实一 拓荒建院 艰苦创业
 
40 年了,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为了深圳特区的建设,由广州芳村、惠州精神病院、人才交流考试调入的专业人才和从本地招聘来的护理员组成第一代康宁人。他们,不足百人,是康宁初建、创业的拓荒牛。
 
当年的罗湖片区,地处山坡,偏僻荒凉,车稀人少。凭借 20 多万的开办资金,在翠竹山边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房的精神病院。1983 年 7 月,按照市政府指示要求,医院启动试业。当时一边修建病房搞“基建”,一边收治街上流浪的精神病人和吸毒患者。没有宿舍,员工就住在病房里。没有自来水,就挖井打水,解决员工和患者喝水、吃饭、洗澡等问题。
 
1984 年 1 月,医院正式开业,分门诊和男、女两个病区,设置病床 100 张。每天门诊病人稀稀落落,最多不超过 50 名患者,住院患者 2—4 名。遇上逢年过节,门庭更是清净,前来就诊的患者就更少了。
 
开业之初,绝大部分员工住病房或铁皮房内,周边杂草丛生,蚊蝇、老鼠、蟑螂肆虐;住院病房铁门层层,房间设施极其简陋、物资短缺;治疗疾病方法单一,仅靠种类极少的几样药物。面对困难与问题,全体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肩负起医、技、护、行政、后勤等全盘工作,尽力收治特区内的精神病人和吸毒患者(含香港来的患者),为他们提供较好服务。深圳特区精神卫生艰苦创业之路由此扬帆启程!

纪实二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1986 年 1 月,沈其杰教授从湖南湘雅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调入我院。上任伊始,这位已年近花甲的精神病老专家不忘初心,在充分调研后,以业务建设为抓手,开启了医院管理新篇章。首先推行“临床、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的管理模式,按教学医院要求,沈教授制定住院医师三年培训计划,并责成总护士长制定中专毕业护士三年培训计划,大专(含本科)护士二年培训计划。亲自主持、督导每周全院的业务学习、医疗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护理必须参加)。他严督查、重跟踪,要求按计划执行不走样,强化“实用性”培训方式,以“缺什么补什么”等方法培训、带教。推行“请进来讲学、送出去进修”的方式,不断提升医、技、护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亲自出题对全院业务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每年开展两次,并建立全院医、技、护人员业务技术档案。其次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物、心理、工娱、行为矫正、音乐”等多元疗法,为推动精神病人从封闭式管理向半开放、开放式管理的新模式迈出了一大步。再次重视学术研究,亲自去医学院校招聘、引进国内学术型人才,筹建与成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沈教授真抓实干、严格要求,促进我院管理水平、业务技术、医疗质量、服务意识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医院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

纪实三 实习、带教促“双赢”

香港回归前,在港护士移民到国外,考国际“注册护士”需提供内、外、妇、儿、精神五大科的实习证明,但在港护士缺精神科和妇产科实习证书,为此,深圳卫校(发证)牵手市人民医院及我院分别对香港在职的资深护士进行妇产科及精神科的临床实习带教。1990—1991 年,来我院参加培训的香港学员有 26 批(每批半个月)共 448 人。在沈其杰院长的主持下,全院成立了实习、带教的师资队伍(研究所、医疗、护理及后勤参与),沈院长担任组长,负责审核带教师资、教学、实习计划、教材及实习手册并做开班前的试讲点评等前期工作。徐国光副院长担任副组长,负责督导后勤的住宿及餐饮,总护士长具体抓落实,负责临床实习带教的小结与反馈。学员参加精神病学及专科护理知识理论学习一周,病区及工娱疗室实习一周,两周结束后参加考试和座谈。全体老师悉心传道授业,上课到教室,下课回病房,中午加班教学,将香港的“全人护理”(责任制护理)贯穿其中。每期的师生座谈互动热烈,学员积极反馈,老师们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令人受益匪浅,对食宿安排等后勤支持予以点赞、致谢。1991 年上半年,加拿大护士学会派遣护理博士英璐茵女士通过政府部门来深圳考察我院的实习基地及带教质量,给予高度肯定,认同颁发的“实习证书”可作为香港护士去加拿大考注册护士的有效依据,并提议继续办班。 实习带教,结果“双赢”,教学相长,促管理、学术、人员素质走上新台阶。
 
纪实四 夯实基础护理 推行整体护理
 
建院初期,我院护理人数不满 50 人,其中 1/3 属招工来院,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的护理员,业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在“夯实基础,强化习惯,确保安全,开展多项治疗”等方面下功夫。首先抓晨午间护理、照护患者的日常饮食、落实患者梳洗等基础护理。坚持不懈抓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处理及护理并落到实处。其次抓实用性培训与带教,将危重病人观察、抢救及护理,急救技术练兵常态化,逐渐提升护理整体业务水平。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将吕式媛教授(美籍华裔)引进的“责任制护理”在病区实施。到了 90 年代,将袁剑云教授(美籍华裔)引进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在我院推行。以钟护士长所带领的心理病区为试点,利用休息时间组织编写神经症的护理诊断及措施;改革护理病历,解决“写多做少”问题,将护理诊断及措施录入电脑,用打印、打钩方法替代书写;强化护理核心诊断与核心措施,大大减少了书写时间。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践,“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让病人得到实惠”得以体现;面对“护理人手短缺,住院病人多,工作量大”等状况,护理部根据重性封闭病区、心理开放病区、康复半开放等特点,采用在共性基础上凸显自身病区特色的个体化整体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点带面,陆续在全院五个病区全面开展。拓展业务,按医院要求,成立工娱疗室,开展了形式多样如音疗、缝纫等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等,逢周六、日,完成儿童感统训练。除此之外,在病区设立“三级”专职护士,组织、训练、督导康复期患者自我管理。成立病区工休委员会,开展串珠和塑料编制等手工、工休联欢、协助卫生管理、参与安全管理等工疗项目。
 
纪实五 未雨绸缪做准备 硕果满载创二甲
 
1993 年末,医院创二甲正式启动,护理部裘主任作为深圳市卫生局等级医院评审护理专家,深知“创甲”工作之艰难。考虑我院护理人少事多、新手多等现状,在1994 年 1 月,携手护理管理团队,经过评估、分析、统一思想后,召开护理动员大会,以“未雨绸缪先做准备”的思路带领全体护理人员投身创“二甲”工作。将“定规、带教、督导、检查等管理手段”贯穿创建全过程。培训骨干护士参与临床带教和指导,发挥人力资源最大化;用创甲条文规范管理,实施标准不走样;“三基”考试多样化,见缝插针练兵忙;原始资料不打印,归档病历不重抄,人少事多抓关键,时间用在刀刃上;二级管理责分明,督查带教放在心,院外检查取经验,院内传授促提高;上班时间忙创建,下班回家尽妇道,“后院”稳定心舒畅,投身创建效率高。经过四年历程,形成常态运作,管理得到“质”的飞跃,人员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1998 年 1 月,由省厅带领的精神专科等级医院评审专家来到我院进行创建评审,护理以高分达标,管理成效得到评审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及好评。经历二甲洗礼,我院护理规范管理从此打下坚实基础,团队管理运作在市内、省内赢得良好口碑。每年卫生局组织的年底质量评估检查,供应室达标验收检查、消毒隔离、院感、整体护理质量评估等,护理均为A 级 / 高分达标。
 
我们护理管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艰苦创业精神有的放矢在临床发扬,以较硬的业务技术及管理能力,通过言传身教、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全体护理人员为精神科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以定规、尽责、育人、高效为己任,推动护理从一个收容所样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在深圳市年终质量检查中,护理连年评审获优秀。以实用型带教方式为医院培养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责任组长 40 余人。初心不改,薪火相传,山外青山楼外楼,代代相传火焰高!


▲裘珊珊与护理人员合影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