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吴颂球:渔民村蝶变史是改革开放精彩样本(一)

作者:吴颂球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4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吴颂球,1967 年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附城公社(今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现任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成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外国记者感慨“不可思议”

20 世纪30 年代,我爷爷就来到深圳河畔以打鱼为生,当时的渔民村还叫“犁头尖”。渔民村村民原是在深圳河上飘零着的“疍家人”,他们以船为家,捕鱼捞虾,艰难度日,如同大海里的一段枯枝,被称为“水流柴”。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渔民村的第一批“拓荒者”。


▲20世纪50年代的渔民村村民旧居(图片来源:渔民村)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我父亲仍是靠打鱼去换粮食,家里人经常挨饿,家里住的是茅棚,台风一来,一家人居无定所。后来住了好一点的平房,但仍然扛不住暴雨洪水,那时候的日子真的苦。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渔民村积极投身罗湖开发建设热潮,开启了经济腾飞的引擎,1981年渔民村在全国率先发展成为“万元户村”。

1982年,村里集体建了33栋两层高的小别墅,每户一栋,每栋占地面积175平方米,总共4房2厅,还有小花园……家家户户都一样,整齐有序。当时村民还统一从香港购买了一些家电,包括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等等。当时我还在读初中,我们一家人迫不及待地把家私搬进新楼房,那种兴奋感到现在仍是记忆犹新。

1982年搬进“小洋楼”之后,有很多媒体来报道。1984年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考察,肯定了共同富裕道路,渔民村在全国甚至全球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外国记者,不经过介绍就直奔村民家里,想看看新闻里报道的是不是真实的。到了我家,我跟他说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他在我家参观完后,又让我带着他去其他家看一看,一路上他都在感慨“太不可思议了”。

大学毕业后,我就回渔民村工作了,在村里和外商合资办的工厂里当厂长。那时候渔民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民收入逐步提高。但当时的村集体没有很好的经济实体。所以,在1992年我们成立了渔丰股份公司,村民成了第一批股东,罗湖渔民村也成了深圳第一批股份制公司的示范点。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