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交通运输 >  航空 航空

扫码关注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中国第一家地方自筹资金兴建并企业化运作的机场

作者:邵继美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1-30 人已围观

1991年10月12日上午,一架波音757客机在经济特区的土地上腾空起飞,作为中国第一家地方自筹资金兴建并企业化运作的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迅速崛起并在世人瞩目之下阔步走向世界。建设一个多功能、大规模、国际化的现代化机场,是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需求,也是深圳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特区建立不久,深圳市政府高瞻远瞩,根据特区发展的前景,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就有了充分的共识和明确的定位。
 
1982年,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机场筹建处。1985年向国家提交立项报告,1987年5月21日获得国家批复。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新建深圳民用机场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深圳机场“建设投资,以深圳市自筹和利用外资为主”。
 
当时,为了支持特区发展,国家对特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给予了十分宽松的政策,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特区的机场、海港、铁路、电信等企事业,应允许引进外资,由特区自营或中外合营,自负盈亏。由此,深圳机场成为国务院首批同意由地方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机场之一,并在管理体制上最先实行企业化和属地化。这被形容为“大锅房里搭小灶”,即在民航机场系统的“大锅房”里搭起了一个“小灶”,自己找“米”下锅。
 
按照中央精神,深圳市政府很快就明确,深圳这个机场与国内其他机场不同,其建设资金由地方政府自筹,机场工程由深圳自行组织施工,建成后自行管理。从行业管理角度,接受中国民航总局的领导。
 
在国家压缩基本建设的形势下,深圳市政府采取了贷款、引进外资、发行机场建设债券、争取国家支持等多渠道集资办法,解决了深圳机场建设的所需资金,开创了我国民航发展史上多渠道集资建机场的先例。
 
在筹集资金的同时,深圳机场的选址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历经6年的艰苦努力,对深圳及邻近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规划等进行了一系列综合调查,搜集了深圳地区的气象、地形、地质资料,分别对后海湾、黄田、长安、黄阁、内伶仃岛、同乐村6个场址作了调查研究。经过初步筛选后,重点研究了后海湾和黄田场址,1988年1月最终确定黄田作为深圳机场场址。1988年5月,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深圳机场公司。
 
1988年12月28日,深圳机场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在福永滩涂,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胡逸洲、广东省副省长匡吉、深圳市市长李灏等领导为深圳机场奠基铲下第一坯土,深圳特区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拉开了序幕。
 
由于净空条件所限,深圳机场选址于软土地基上,地下淤泥平均深度6—7米,最深达16米,软基处理的技术之复杂、工程量之大和工期之紧,是中国民航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当初的机场人,满怀建设深圳特区的热忱,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在艰苦的环境里苦干了800多个日日夜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当代大禹”。
 
深圳机场的建设赢得了一系列之“最”:土石方量最大、地形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工期最紧、国家投入最少、设施最先进等等。据记载,整个机场建设完成的挖填土石方量就达2000万立方米,开挖的土石方量,可完成一条1米宽、10厘米厚的路,绕地球赤道一周。国际传媒称深圳机场的建设完成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1988年12月28日,深圳机场在深圳市宝安区黄田村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1991年10月12日,深圳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深圳机场为通航剪彩,并做出了“深圳机场建设速度快、投资省、设备先进,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的高度评价。仅用了两年零四个月,投资9.84亿元,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国际机场便在珠江口一片方圆9000亩的海滩上拔地而起,蓬勃发展的深圳从此展开了飞向蓝天的翅膀。
 
深圳机场人在完成了初期建设任务后,还未来得及休息一下疲惫的身躯,便摘下施工帽、换下工作装、拍落身上的泥土,走上机场运营管理、业务拓展的岗位,努力实现由“建设者”到“管理者”的转型。
 

▲深圳宝安机场候机楼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图为施工单位建安集团的工人们在国庆假期加班加点,坚守岗位,确保工程进度
 
初生的深圳机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首先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广州、香港机场的夹缝中深圳机场能否生存?在周边新机场的强势崛起中,如何避免被边缘化?其次是对管理能力的挑战,新机场、新设施如何确保安全运行和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化解竞争压力与管理经验不足的双重难题,是深圳机场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以自筹资金为主建设的机场,深圳机场公司除了行使管理职能外,还担负着偿还巨额债务的任务,这使深圳机场一开始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紧迫感、忧患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深圳机场管理者深谙“管理出效益”的道理,在机场通航之日即走上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先行先试之路。他们以前瞻的眼光,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深圳机场步入规范的企业运作轨道,走上一条以机场管理为主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发展之路。
 
1994年,深圳机场完成集团化改造,正式成立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集团成立后,一改传统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缺乏经营意识的弊端,先后提出“管理规范化”“成本探底”“品牌建设”等主题,全面推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平衡。
 
随着深圳机场航空业务量的快速增长,硬件设施不足、资源紧张越来越成为深圳机场未来发展的瓶颈。2003年前后,深圳机场启动扩建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工程列为深圳市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新航站楼投入使用是深圳机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深圳机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跑道、大型航站楼运营的现代化机场,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深圳航空公司购买的波音737-900型飞机抵达深圳宝安机场
 
深圳机场成为国内投入产出比最好、经营效益最佳的机场之一。集团公司的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曾在深圳市以及全国的企业管理现代化自主创新成果评审活动中,多次获得奖励。2009年,集团公司入选“深圳市企业100强”。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集团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营业务收入由13亿元增长到21.8亿元,利润总额由4.8亿元增长到9亿元,资产总额由63.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国有净资产由33亿元增长到74亿元,大型骨干机场的地位不断巩固。2013年,机场集团总资产达263.8亿元,营业收入跨上50亿元大关,利润迈上12亿元台阶,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
 
在航空业务发展上,得益于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航以后,深圳机场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业务量持续攀升,成为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机场通航仅9个多月,旅客吞吐量就突破百万人次大关,1993年即升格成为国际机场。1996年,旅客吞吐量达434.65万人次,一跃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机场。200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跨入全球百强机场行列。200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成功实现了10年内旅客吞吐量千万级别的“三连跳”。
 
如今,深圳机场正致力于“打造最具体验式机场”和“建设最具特色航空城”,努力在建立深圳与全球市场更紧密的联系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来,充满朝气的深圳机场会像追日的夸父一样,带着无比宏伟的气魄,一步步走向更远大的前程,为民航强国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深圳机场自筹建设资金并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成为此后中国地方机场建设及运营的榜样,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整理者:邵继美,深圳机场集团办公室职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