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保障 >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扫码关注

深圳市设立全国第一个关爱劳务工基金

作者:彭锦程、蒋大心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3-30 人已围观

2007年3月2日,深圳市慈善会“劳务工关爱基金”在罗湖区东门步行街广场正式举行启动仪式,这个基金是专向外来劳务工在深圳发生突发性危难时提供的紧急救助基金,让劳务工更多地分享到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它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个以劳务工为帮扶对象的基金。
 
《深圳商报》曾报道:“深圳是全国劳务工最多的城市……2007年3月2日,在东门文化广场将举行由深圳市慈善会发起的‘劳务工关爱基金’启动仪式,把最急需的关爱送给在深劳务工,让他们感受这座城市爱的温暖。”很多相关媒体随后也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是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小组的组建人,也是评审小组的组长,有幸亲身经历了劳务工关爱基金的启动与第一次评审的过程。记得当初我还是深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时,时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给我打电话,说是要从人大、政协里寻找一些热心社会慈善公益的人士,组建一个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小组。在接下来的通话中,我理解了深圳市民政局组建评审小组的宗旨是着重体现民间性、社会化,跳出官方色彩,体现项目评审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事后,我找了红树林管理局研究员王勇军(原局长、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霍庭(市政协委员、主任律师)与同为第四届人大代表的律师奚蓉(民主党派人士),他们听说是做社会公益慈善,都当即表示义不容辞。同时还有时任市关爱办负责人吴慧燕。就这样,以五人为基础组建了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小组。后来为了突出代表性和广泛性,又先后增补了《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主任陈文定与深圳市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第一现场》制片人戈盾。
 
评审小组的运作原则:一是评审小组不负责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申请材料全部由各区民政部门把关;二是评审小组严格按照“劳务工关爱基金”授权的范围进行评审;三是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最终结果的一致性,每项救助必须是全部同意才签字确认。这些原则,从根本上避免了许多干扰,使评审过程自始至终能保持公正性和独立性,使评审小组成为民主性和独立性平台。虽然有时成员中会因不同看法而激烈争论,但都是出自负责任的态度。最难能可贵的是相关官员能以一种豁达、信任、进取、开放、创新的态度来支持这项公益事业,放手让评审小组成员发挥职能作用。
 
几年来,深圳市领导对劳务工关爱基金的运作高度重视。记得当初的劳务工关爱基金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步行街广场正式启动,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以及时任深圳市罗湖区区长鲁毅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随着时任市政协主席、市慈善会会长李德成宣布劳务工关爱基金正式启动的声音在广场响起,整个会场的气氛沸腾了起来。我现场接受了聘书,深感这份信任的可贵和沉甸甸的责任。我在启动仪式上奉命简单宣读了劳务工关爱基金的有关申请条件。现场还有一些热心公益慈善的人士,即时表达了希望政府加强和加大力度,与民间联合开展慈善事业的意愿。
 
启动仪式后的2007年3月月底,评审小组就在深圳市民政局17楼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评审会议。参会的每位成员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霍庭提出制定规则时要尽量做到具体明细化和具有可操性;王勇军提议放宽救助范围,刚性执行原则范围内的资助发放;吴慧燕提出劳务工在深圳的实际工作期限最低3至6个月;等等。
 
首次讨论评审的8份申请材料是分别由各区民政局与深圳市总工会推荐上来的,在评审中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允许争论,让每位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立足慈善救助,多种角度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充分保障评审能体现宽严一致中的客观、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我记得首次8名申请者均获通过,总共资助了10多万元。虽然现在每个月平均仅有100多万元总额(算起来每人约1.5万元)的救助量,但在点滴之间可见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的良苦用心,让来深务工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给予的关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继而也会吸引更多的务工者来深圳参加建设。
 
很多人说移民城市是沙漠化的,但劳务工关爱基金七年来的建立和实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外来务工者在深圳有困难和遇到不测,有许多不同的渠道都可以申请救助,劳务工关爱基金项目已经完全透明、公开、规范化。在我看来,所谓人文关怀,就是情系人民的软实力。硬件再好,缺少这种软实力,那也是空壳,徒有其表,而劳务工关爱基金给的是一份温暖和真情,是雪中送炭。
 
口述者:彭锦程,时任深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小组组长
整理者:蒋大心

很赞哦! ( )

上一篇:万福广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