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一代代前赴后继的拓荒牛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家族记忆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03 人已围观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城市精神是进取和包容,允许人们一穷二白而来,允许奋斗后的失败。这是一方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揣着理想来拓荒,来拼搏,来让各种可能性实现的热土。深圳地处边陲,在大陆的南头,这里历来是大北方南下移民的终点。面对浩瀚的南海,他们停住了慌乱的脚步,留了下来。

早在第一个移民到来之前,深圳这片土地上就已繁衍生息着人类:古“百越”族中的古南越族。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岭南三郡,深圳被纳入帝国的版图。西汉武帝平定岭南,把南越国领土分成九个郡,深圳地区属南海郡。西晋时期,中原人因逃难,源源不断地渡过长江,乔迁江南,甚至越过南岭,顺着东江、北江,来到珠江三角洲,集聚到番禺(今广东广州市)周围。随着居民的集聚,食盐需求量越来越大。据地方志记载,三国东吴在南头设立司盐都尉,管理南海边的盐业生产,取名为“东官”,取“东方盐官”之意。西晋末年,战乱和饥荒接踵而至,黎民百姓携家南逃,被称为“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逃到珠江流域。后来,东晋又发生了“五胡乱华”,大量的中原士族举家南迁。

随着移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往南移,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设立东官郡,下辖宝安、海丰、兴宁、雷乡四县,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治理,并在南头“司盐都尉垒”的基础上加筑城池。这里离朝廷最远、最南,“南头”这个名字当之无愧。随着中原移民的增多,儒家传统文化也在这里逐渐生根。铁仔山的考古发现证实,至少从东晋中叶开始,北方移民文化再次与深圳地区的土著文化交汇融合。由于人口少,地区经济长期不发达,无法承担地方财政的开支,宝安县于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东莞县,县城也由南头迁往涌(今东莞)。

两晋时期的移民应该是深港地区的第一次移民潮。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而且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使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两宋时期,这一次移民与盐业密切相关。地处珠江出海口的深港地区,除了大面积的山地,剩下的就只有小面积的滨海平原。这些平原由于土壤盐碱含量高,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前面已提到三国东吴在南头设司盐都尉,至北宋初年,据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东莞县有靖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其中东莞盐场在南头前海、后海一带,海南盐栅在香港大屿山,黄田盐栅在西乡一带,归德盐栅在松岗、沙井、福永一带。由此可知,从今天东莞和深圳交界的茅洲河入海口一直到香港的大屿山,深圳西部的整个海滨都被用来晒盐了。北宋初期官府收购海盐,每石(约五十九公斤)给钱二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盐业生产。北宋后期,深圳地区原来的归德、黄田盐栅升格为场。南宋初年,在深圳葵涌增设叠福盐场,在香港九龙设官富盐场。《宋史·食货志》载:“广州东莞、靖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余石,以给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军。”南宋,这里生产的广盐除了供应广南东路(今广东大部地区),还供应广南西路(今广西、广东部分地区及海南)的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还有江南西路的南安军(今江西上饶市)。盐场大量招募盐工,形成新的居民群体,他们的身份为灶籍,由盐课司管理。据地方志记载,明代归德盐场人户一千四百五十二户,人丁三千八百三十三丁;东莞盐场人户四百五十四户,人丁七百七十一丁;黄田盐场人户四百五十九户,人丁五百四十八丁。这三个盐场,盐民人家就有二千三百六十五户,人丁五千一百五十二人。据估计盐业居民在一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政府在深圳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据《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记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军户实行世袭制,子子孙孙相继。他们不纳税或纳很少的税,但必须根据国家要求服兵役,平时进行军屯,分田耕种。

到了明代,随着倭寇、海盗和番夷骚扰加剧,南头一带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康熙《新安县志》所说的那样:“新安,弹丸小邑也。然佛堂门诸险,砥柱大洋,较虎门尤为扼塞。景炎驻跸,忠义之苗裔多留寓焉。若大奚名胜,鱼盐物产,不胜仆数。东北与东莞,及循州之归善、博罗相错犬牙,海西南向,遥连香山,澳门,实与省会相辅。”明正德年间,当地百姓也曾请求从东莞县分立新县,可惜没有被官府采纳。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调补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负责广东海疆的防御及安全。在他的帮助下,万历元年(1573年),深港地区从东莞县分立出来,成立新安县。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万历元年,新安县共计有七千六百零八户,人口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一人。

明清时期,深港地区的居民类别由民籍、灶籍和军籍构成,全县的常住人口在四万五千人左右。

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反清复明势力,清初两次迁海,将新安境内居民迁往他乡,新安县被并入东莞县,当地的盐场也被完全废弃。康熙七年(1668年),新安县人口仅剩二千余人。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力陈迁界之害,次年朝廷下令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尽管清廷明令“尽复闽粤沿海居民之旧业”,但“边界虽复,而各县被迁内徙之民,能回乡居者,已不得一二”。复界后的前三年,仅迁回原住民三千余人。为了复垦宽旷地多的粤东沿海地区,政府准许各地流移的农民迁入,实行招垦劝农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客家人迁入归善县和新安县。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客家民系,纷纷举家南迁至深圳东部山地丘陵地区。

康熙迁海也严重影响了深圳西部沿海盐场。复界初期,原来从事晒盐业的灶户回迁甚少,政府虽努力招复,但入迁垦荒者多不习煮盐,广盐的市场也逐年萎缩。据《清实录》卷一二四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户部议复广东巡抚李士桢疏言:粤东滨海小民,藉盐资生。从前江西、南赣两府俱食粤盐,因康熙元年禁海以来……改食淮盐。今粤省平定,请循旧例,令南赣两府仍食粤盐销引。从之”。盐民逃亡,盐田荒废,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生产。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广东东莞盐场大使胡文焕因缺少盐额被革职留任,限期半年内补足的事件。盐场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只能关门大吉。乾隆三年(1738年),东莞县的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称为“归靖盐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归靖、东莞盐场均被裁撤,盐田因池漏被废弃,改做稻田,盐民改做农民。由于西部沿海地区开发比较早,那里的居民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居民,也因长期属广州府管辖,就成了所谓的“广府人”,而来自东部山地丘陵的新移民就被视为“客家人”。
康熙迁海改变了沿海地区的人口构成、社会形态和村镇结构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古代深圳一次最大移民潮,也是如今深圳地区西广府文化、东客家文化及其聚落形成的社会背景。
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一代又一代的移民都是拓荒牛,无论是来种地、晒盐,还是来捕鱼、养蚝,他们都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随后,一个人变成一家人,一家人变成一个家族,深圳的历史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