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城市的隐喻与悖论
作者:刘洪霞 来源:《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20 人已围观
逃离城市,是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波德莱尔和本雅明都有提及反城市化进程。逃离一座“城”,在这里,“城”,是一种隐喻,是一个符号。它不仅仅指向一座具体存在的城市,而且隐喻所有可能成为"城"的事物。薛忆沩曾说他对符号学非常着迷,总是盼望在那个领域里做点什么。这一次,他在“城”这个符号里可以说是尽情挥洒,他的作品总是在表现“历史的荒谬和生活的复杂”。“深圳人”系列中只有《出租车司机》一篇写于深圳,其他11篇是根据深圳的记忆而完成的书写。在异域书写记忆中的经验,实际上加入了异域移民的经验。所以说,他书写的不仅仅是深圳人,也可以是蒙特利尔人,他的"深圳人"有着双重移民经验的面孔,他们是国际的,是任何一座城市的,不是仅仅深圳这一座城市,也不仅仅是深圳人。所以说,凝聚了薛忆沩的想象,浸透了薛忆沩感受的城市——深圳,与其说是一个地点,不如说是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中,充满了悖论。卡尔维诺说:"写作不是简单的呈现现实,而是在现实上面加了一个玻璃罩。"薛忆沩笔下的城市是经过了美学处理的城市,它已经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无形的“城”。
《出租车司机》书写的是在深圳工作十五年的出租车司机,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过去十五年夜以继日的穿梭竟然在这街景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座城市令他感到陌生,陌生得令他心酸。薛忆沩说:"我认为出租车司机这充满悖论的职业隐喻了深圳人的共同身份,很能够表现那座无根城市的特点。出租车每天都在城市的迷宫里穿梭,它不断接近街景,又不断抛弃街景,它与城市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出租车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它总是在等待着下一个目的地,再下一个目的地……出租车司机表面掌握着方向盘,实际上他却无法主宰出租车的方向。在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中,忧伤的主人公是通过逃离城市和职业来逃离出租车带来的这些悖论的。”
城市也可以是一个人。作家虹影说,她所生活过的城市,是她爱过的每一个人,重庆是她的出生地,那么对她来说,重庆就是母亲,北京是丈夫,而伦敦则是情人。既然城市是一个人,那么城市也是有心的,对城市心理的伤害,犹如对人的伤害,可能要过很多年才会反映出来。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是薛忆沩写作的重点。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城中受伤的人,他安排了他们的逃离,逃离的方式各式各样。
薛忆沩作品中的逃离,究竟要逃离的是什么?是现代性的焦虑感、无根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逃离城市的悖论,逃离精神的荒原。这荒原仿佛是地狱,犹如雪莱笔下的城市,他在《彼得钟》中这样写道:地狱是个很像伦敦的城市——人口众多,烟雾弥漫,那里有各种各样被毁掉的人,很少或者没有任何快乐而言。那里公正不多,而怜悯更是少见。
城市应该是光鲜亮丽的地方,怎么会是一个地狱?因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悖论,它强化了历史的荒谬感和人的异化感。'深圳人'系列小说中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城市给人带来的折磨和痛苦,最突出的包括《小贩》和《神童》。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远离,选择遗弃。城市的悖论不可能解决,只可能逃避。”《神童》与《小贩》都是"深圳人"系列中最优秀的篇章,二者之间可以做一个平行的比较。之所以把《神童》与《小贩》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最终“神童”逃离了,而“小贩”没有逃离,二者呈现出相反的方向。神童的逃离写得异常精彩。神童的几次逃离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也就是现实意义中的逃离,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遭到魔鬼老师的性侵之后的逃离。当然在出逃之前他也想到过自杀,在某种意义上,自杀也是一种逃离,但是他终究放弃了这个人生的大逃离,而是翻出了压岁钱,溜出了大门,去找他天使般的表姐。但因为睡觉而错过了下车的时间,最后被交给火车站铁路公安,被父母接回家。虽然这是一次没有成功到达目的地的逃离,但是,这次逃离为他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向成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次逃离是神童拒绝参加市教委为他和他的魔鬼老师举行的、有副市长在会上致辞的庆功会,他躲在楼下的配电间里八个小时,成功地躲过了这次庆功会。而更大意义上的逃离,或者说广义上的逃离,是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大逃离。这十三年中,他从逃离庆功会后,就坚决不再跟魔鬼老师学琴,不仅如此,他完全对自己"放弃"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我从此再也没有碰过琴键了。我也放弃了包括阅读和国际象棋在内的所有业余爱好。我变成了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孩子。我的学习成绩也迅速下降。我虽然勉强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继续下滑。最后,我只考上了位于汕头的一所普通大学。我学的是文秘专业。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我受强烈的厌学情绪的困扰,曾经一度有退学的冲动。……我触强完成了学业。毕业之后,我先是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了市政府下属的一个小机构。在那里工作四年多之后,我调到了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那家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是我母亲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一直在她的手下工作到现在。
曾经光芒四射的神童最后变成平庸之人。也许有人为神童感到惋惜。但是,他因为逃离父母给他安排的生活,成功地逃离了神童的身份,褪去了光环,获得了成长,终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平庸让他成为正常的人,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和自我确认,从此获得了安全感。
小贩与神童不同,不像神童生活在光环之中,他是一个如此卑微的生命,生如蝼蚁,挣扎在嘈杂的人世间,以卖爆米花和糯米条为生。他被顽皮的小学生欺凌并被打伤头部,又被城管把他活命的爆米花和糯米条扔进了垃圾箱。在儿童的视角中,主人公“我”不明白这种人为什么还会如此用力地活在人世间,"我"相信他已经死了,他应该死了,“在死的时候,小贩额头上的那一道伤痕可能还在隐隐作痛”。可是开学的时候,小贩又出现了,这让“我”非常生气,“我”不明白这种人还有什么资格苟活在人世。这是薛忆沩最为偏爱的一篇作品,他所书写的“深圳人”都在逃离,唯有小贩没有逃离,仿佛世界被洪水淹没之前,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登上“方舟”,而唯有小贩执着地留下来。
表面看来,神童与小贩是不一样的,神童出身于良好的家庭,因为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收获了成功的鲜花与掌声,是前途无量的孩子,而小贩却挣扎在温饱线上。但是,不管两者的生活品质是如何不同,他们都共同生活在精神的炼狱里,生活在城市的悖论里。神童的梦,是他的父母让他做的梦,是这个浮躁的现实让他做的梦,他的梦醒了。然而,小贩的梦还没有醒,他企盼这座城市能带给他什么,他企盼爆米花和糯米条能带给他什么。他不知道要逃往哪里。“卡尔维诺在作品中对城市化的进程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城市化进程表面上导致了田园的消失,最后却导致城市本身的消失。卡尔维诺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其实就是地狱,但他并不是虚无主义者,在《看不见的城市》的最后,他发现了人生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在生活的地狱里去辨认哪些人还没有死去,去寻找他们,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薛忆沩显然也不是虚无主义者,他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个神童,一个小贩,一个逃离,一个没有逃离,形成了一个平行的对比。没有逃离意味着什么?逃到哪里去呢?难道小贩有更多的选择吗?逃离了神童身份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看小贩被打的"我",当时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还没有成长,这个孩子就是神童,他们在"深圳人"中是同一个人。他成长了,可以帮助到小贩。至少还是活着的人,要给他空间成长,让他继续活下去。这种情况在薛忆沩的“深圳人”系列中出现过多次。《剧作家》中的“剧作家”,又同时出现在《两姐妹》中,这多少让人费解。但是,要想他们都是同一“城”中人,怎么会不相遇?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大概也是薛忆沩写作的魅力吧。
死亡也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最大的、极限意义上的逃离。"深圳人"系列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死亡。《两姐妹》中书写的死亡是一次决绝的逃离,没有丝毫的不舍,没有任何牵绊,对这世间已然没有丝毫怜爱。在这里薛忆沩的写作变得冷酷无情,他让姐姐以毁灭自我的方式决然地离开了令她生不如死的“城”。姐姐在遭遇丈夫的背叛,失去家庭之后,选择了复仇,她报复的手段不过是向丈夫的老领导、助理、生意竞争对手送上了自己的身体,他们竟然都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这种写法实在是雪上加霜,残酷至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姐姐死亡的真正元凶不是背叛家庭、不再可靠的丈夫。事情远比这复杂,而是因为他们共同生活的“这座新城”。“它是一个由商业需求而结合的实体。……这一变化已经如此地只注重物质实利,它使得人们心肠变硬,越来越冷漠无情,并改变了我们的共同体感受和以人为本的认识。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温馨已经让位于诡异。对新城市的救赎归于失败,因为取代社会共同体的是不可知姓名的陌生人。"
与“姐姐”不同的是,《父亲》中的“父亲”自始至终拥有家庭,这里没有背叛的发生,但是谁说他不是在巨大的逃离之中呢?父亲从结婚的第一个失眠的夜晚开始,就失去了安全感,原因和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在垂死挣扎的落水少年面前,母亲的冷漠令父亲不寒而栗,作为游泳健将的父亲,终究是听从了母亲,没有去挽救少年的生命。但是这件事却让父亲懊悔和愧疚了一生,也导致了父母五十年的婚姻形同虚设。这五十年来,父亲在婚姻中始终处于逃离状态之中。父亲说,“我婚姻生活中的第一个失眠之夜,也是我婚姻生活中的第一个完全没有安全感的夜晚”,“经过婚姻中的第一个失眠之夜,你母亲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在这五十年中,父亲必须与"陌生人"朝夕相处,并且父亲还肩负起了几乎全部的家庭责任。薛忆沩的作品更喜欢使用隐喻的手法来处理和表现。婚姻是一座巨大的“城”,“城里的人都想逃出去”。在作品《父亲》中,因为不再具有安全感,父亲处于游离,或者说是逃离婚姻的状态。直到母亲去世,逃离的状态才算终结。可是这种痛苦的逃离持续了五十年之久,父亲应该是已经白发苍苍,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可想而知。“在两座陡峭的高山之间有一座悬崖,城市就悬在半空里,用绳索、铁链和吊桥与两边的山体相连。……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雅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更令人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薛忆沩意义上的逃离,是在逃离一种不安全,如果有安全感,即便是悬在深渊上的“城”,也不会逃离。
参考资料: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67 页。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69 页。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73 页。
[ 美 ] 理查德 · 利罕 :《文学中的城市 :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第 4 页。
《出租车司机》书写的是在深圳工作十五年的出租车司机,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过去十五年夜以继日的穿梭竟然在这街景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座城市令他感到陌生,陌生得令他心酸。薛忆沩说:"我认为出租车司机这充满悖论的职业隐喻了深圳人的共同身份,很能够表现那座无根城市的特点。出租车每天都在城市的迷宫里穿梭,它不断接近街景,又不断抛弃街景,它与城市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出租车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它总是在等待着下一个目的地,再下一个目的地……出租车司机表面掌握着方向盘,实际上他却无法主宰出租车的方向。在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中,忧伤的主人公是通过逃离城市和职业来逃离出租车带来的这些悖论的。”
城市也可以是一个人。作家虹影说,她所生活过的城市,是她爱过的每一个人,重庆是她的出生地,那么对她来说,重庆就是母亲,北京是丈夫,而伦敦则是情人。既然城市是一个人,那么城市也是有心的,对城市心理的伤害,犹如对人的伤害,可能要过很多年才会反映出来。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是薛忆沩写作的重点。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城中受伤的人,他安排了他们的逃离,逃离的方式各式各样。
薛忆沩作品中的逃离,究竟要逃离的是什么?是现代性的焦虑感、无根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逃离城市的悖论,逃离精神的荒原。这荒原仿佛是地狱,犹如雪莱笔下的城市,他在《彼得钟》中这样写道:地狱是个很像伦敦的城市——人口众多,烟雾弥漫,那里有各种各样被毁掉的人,很少或者没有任何快乐而言。那里公正不多,而怜悯更是少见。
城市应该是光鲜亮丽的地方,怎么会是一个地狱?因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悖论,它强化了历史的荒谬感和人的异化感。'深圳人'系列小说中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城市给人带来的折磨和痛苦,最突出的包括《小贩》和《神童》。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远离,选择遗弃。城市的悖论不可能解决,只可能逃避。”《神童》与《小贩》都是"深圳人"系列中最优秀的篇章,二者之间可以做一个平行的比较。之所以把《神童》与《小贩》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最终“神童”逃离了,而“小贩”没有逃离,二者呈现出相反的方向。神童的逃离写得异常精彩。神童的几次逃离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也就是现实意义中的逃离,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遭到魔鬼老师的性侵之后的逃离。当然在出逃之前他也想到过自杀,在某种意义上,自杀也是一种逃离,但是他终究放弃了这个人生的大逃离,而是翻出了压岁钱,溜出了大门,去找他天使般的表姐。但因为睡觉而错过了下车的时间,最后被交给火车站铁路公安,被父母接回家。虽然这是一次没有成功到达目的地的逃离,但是,这次逃离为他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向成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次逃离是神童拒绝参加市教委为他和他的魔鬼老师举行的、有副市长在会上致辞的庆功会,他躲在楼下的配电间里八个小时,成功地躲过了这次庆功会。而更大意义上的逃离,或者说广义上的逃离,是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大逃离。这十三年中,他从逃离庆功会后,就坚决不再跟魔鬼老师学琴,不仅如此,他完全对自己"放弃"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我从此再也没有碰过琴键了。我也放弃了包括阅读和国际象棋在内的所有业余爱好。我变成了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孩子。我的学习成绩也迅速下降。我虽然勉强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继续下滑。最后,我只考上了位于汕头的一所普通大学。我学的是文秘专业。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我受强烈的厌学情绪的困扰,曾经一度有退学的冲动。……我触强完成了学业。毕业之后,我先是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了市政府下属的一个小机构。在那里工作四年多之后,我调到了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那家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是我母亲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一直在她的手下工作到现在。
曾经光芒四射的神童最后变成平庸之人。也许有人为神童感到惋惜。但是,他因为逃离父母给他安排的生活,成功地逃离了神童的身份,褪去了光环,获得了成长,终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平庸让他成为正常的人,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和自我确认,从此获得了安全感。
小贩与神童不同,不像神童生活在光环之中,他是一个如此卑微的生命,生如蝼蚁,挣扎在嘈杂的人世间,以卖爆米花和糯米条为生。他被顽皮的小学生欺凌并被打伤头部,又被城管把他活命的爆米花和糯米条扔进了垃圾箱。在儿童的视角中,主人公“我”不明白这种人为什么还会如此用力地活在人世间,"我"相信他已经死了,他应该死了,“在死的时候,小贩额头上的那一道伤痕可能还在隐隐作痛”。可是开学的时候,小贩又出现了,这让“我”非常生气,“我”不明白这种人还有什么资格苟活在人世。这是薛忆沩最为偏爱的一篇作品,他所书写的“深圳人”都在逃离,唯有小贩没有逃离,仿佛世界被洪水淹没之前,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登上“方舟”,而唯有小贩执着地留下来。
表面看来,神童与小贩是不一样的,神童出身于良好的家庭,因为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收获了成功的鲜花与掌声,是前途无量的孩子,而小贩却挣扎在温饱线上。但是,不管两者的生活品质是如何不同,他们都共同生活在精神的炼狱里,生活在城市的悖论里。神童的梦,是他的父母让他做的梦,是这个浮躁的现实让他做的梦,他的梦醒了。然而,小贩的梦还没有醒,他企盼这座城市能带给他什么,他企盼爆米花和糯米条能带给他什么。他不知道要逃往哪里。“卡尔维诺在作品中对城市化的进程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城市化进程表面上导致了田园的消失,最后却导致城市本身的消失。卡尔维诺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其实就是地狱,但他并不是虚无主义者,在《看不见的城市》的最后,他发现了人生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在生活的地狱里去辨认哪些人还没有死去,去寻找他们,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薛忆沩显然也不是虚无主义者,他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个神童,一个小贩,一个逃离,一个没有逃离,形成了一个平行的对比。没有逃离意味着什么?逃到哪里去呢?难道小贩有更多的选择吗?逃离了神童身份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看小贩被打的"我",当时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还没有成长,这个孩子就是神童,他们在"深圳人"中是同一个人。他成长了,可以帮助到小贩。至少还是活着的人,要给他空间成长,让他继续活下去。这种情况在薛忆沩的“深圳人”系列中出现过多次。《剧作家》中的“剧作家”,又同时出现在《两姐妹》中,这多少让人费解。但是,要想他们都是同一“城”中人,怎么会不相遇?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大概也是薛忆沩写作的魅力吧。
死亡也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最大的、极限意义上的逃离。"深圳人"系列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死亡。《两姐妹》中书写的死亡是一次决绝的逃离,没有丝毫的不舍,没有任何牵绊,对这世间已然没有丝毫怜爱。在这里薛忆沩的写作变得冷酷无情,他让姐姐以毁灭自我的方式决然地离开了令她生不如死的“城”。姐姐在遭遇丈夫的背叛,失去家庭之后,选择了复仇,她报复的手段不过是向丈夫的老领导、助理、生意竞争对手送上了自己的身体,他们竟然都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这种写法实在是雪上加霜,残酷至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姐姐死亡的真正元凶不是背叛家庭、不再可靠的丈夫。事情远比这复杂,而是因为他们共同生活的“这座新城”。“它是一个由商业需求而结合的实体。……这一变化已经如此地只注重物质实利,它使得人们心肠变硬,越来越冷漠无情,并改变了我们的共同体感受和以人为本的认识。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温馨已经让位于诡异。对新城市的救赎归于失败,因为取代社会共同体的是不可知姓名的陌生人。"
与“姐姐”不同的是,《父亲》中的“父亲”自始至终拥有家庭,这里没有背叛的发生,但是谁说他不是在巨大的逃离之中呢?父亲从结婚的第一个失眠的夜晚开始,就失去了安全感,原因和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在垂死挣扎的落水少年面前,母亲的冷漠令父亲不寒而栗,作为游泳健将的父亲,终究是听从了母亲,没有去挽救少年的生命。但是这件事却让父亲懊悔和愧疚了一生,也导致了父母五十年的婚姻形同虚设。这五十年来,父亲在婚姻中始终处于逃离状态之中。父亲说,“我婚姻生活中的第一个失眠之夜,也是我婚姻生活中的第一个完全没有安全感的夜晚”,“经过婚姻中的第一个失眠之夜,你母亲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在这五十年中,父亲必须与"陌生人"朝夕相处,并且父亲还肩负起了几乎全部的家庭责任。薛忆沩的作品更喜欢使用隐喻的手法来处理和表现。婚姻是一座巨大的“城”,“城里的人都想逃出去”。在作品《父亲》中,因为不再具有安全感,父亲处于游离,或者说是逃离婚姻的状态。直到母亲去世,逃离的状态才算终结。可是这种痛苦的逃离持续了五十年之久,父亲应该是已经白发苍苍,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可想而知。“在两座陡峭的高山之间有一座悬崖,城市就悬在半空里,用绳索、铁链和吊桥与两边的山体相连。……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雅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更令人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薛忆沩意义上的逃离,是在逃离一种不安全,如果有安全感,即便是悬在深渊上的“城”,也不会逃离。
参考资料: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67 页。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69 页。
薛忆沩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73 页。
[ 美 ] 理查德 · 利罕 :《文学中的城市 :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第 4 页。
很赞哦! ( )
下一篇:逃离城市欲望的旋涡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