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范卫平: 吃饭不用粮票 罗湖最先试水(一)

作者:范卫平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6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范卫平,1957 年出生,广西钦州人。1982 年大学毕业来深,先后供职于深粮控股所属的多家企业,长期从事粮食流通与经营管理工作,是深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曾获“企业改制与兼并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每月粮食定量只有30斤,偶尔买点肉菜都高兴得不得了

1982年,深圳市粮食局经历政企分离,变更为深圳市粮油公司,办公地址还在罗湖东门老街,而我也在这一年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工作。

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还不到两年,深圳主城区集中在现在罗湖区的一小部分地区,以东门老街为中心。当时,从深南大道以南到深圳河畔一带都在成片开发,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印象最深的就是国贸大厦,从我入职深圳市粮油公司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段时间里,目睹了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拔地而起。

那时大学刚毕业,意气风发的我被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震撼。自感努力读书求学,能有这样施展才能的机会,确是一件幸事。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将有幸参与到一项影响中国粮食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中去。


▲原南新路粮店(受访者供图)

作为国家干部职工,当时我每个月只有30斤粮食定量。在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年代,如果遇上粮食歉收年,个人的粮食定量还可能搭配一些杂粮。那时我还是单身,被安排住在东门菜市场旁边的湖贝粮仓宿舍。除去粮食定量供应,偶尔买点肉菜给自己调剂一下伙食,都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食用油也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只有2两油。因为饭食油水少,所以大家的饭量也比较大。由于多年的习惯,我直到现在做饭用油也很“吝啬”,那段不能敞开吃饭的日子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很大。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