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范卫平: 吃饭不用粮票 罗湖最先试水(二)

作者:范卫平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6 人已围观

深圳率先取消粮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也就两三万人。然而,随着特区建设需要大量人才,1981年到1982年,30多万人一下子涌到了深圳来。这里面不光有来深投资建厂的港商以及外商,还有以招调工形式来到深圳的建设者、打工者,其中很多没有把户口迁过来或者是农业人口,自然就没有粮食供应关系,也不能按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在市场上以较高价格购买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

但是,由于当时户籍人口的粮食主要还是通过统销的方式定量供应,大量非户籍人口和农业人口涌进来,导致了较大的粮食缺口,特区内外市场粮价形成一定差异。加上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当时粮食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真假掺杂、粮食走私等乱象屡有发生。与其他领域大刀阔斧改革开放相比,深圳粮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也影响到深圳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种粮积极性被全面激发,全国粮食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充裕的局面,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原有耕地大多转为建设用途成为粮食纯销区,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其他产粮区调入和从外地采购。

为慎重起见,在彼时只有327.5平方公里、几十万人的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改革,已具备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上级党委和政府决定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开创国内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先河,同时也为全国的粮食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十分支持深圳的改革,为深圳的先行先试提供政策支持,当好改革的后盾。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