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在崭新的城市反思历史

作者:刘洪霞 来源:《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20 人已围观

20 世纪 90 年代末,南翔来到深圳,他通过书写,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老兵》《伯父的遗愿》《1975 年秋天的那片枫叶》《无法告别的父亲》《抄家》等都是书写“文革”历史的优秀篇章。我们知道,“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出现了“伤痕文学”的潮流。南翔对“文革”的书写已经完全不是80年代"伤痕文学"意义上的书写。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是在近距离地控诉"文革",始终没有突破道德批判的局限。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一座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化的新城市里为何要回望这段不堪的历史?这里面当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南翔在今天书写“文革”,“反省历史,城市作家的城市背景,责无旁贷且责任更大。因为现代社会,城市角色从来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批判者与建设者”,这就是作家南翔的责任与担当。

南翔的“文革”小说写得温和而坚定,没有直接的血泪控诉,而是在不经意之间叙说着一个个似乎与自己无关的故事。我们在故事中没有看到巨大的血淋淋的伤口,但是我们的心中又有隐隐的痛感、憋闷甚至欣喜,各种复杂的情感,仿佛一切都在作家的掌控之中。

《抄家》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反讽意味,不仅方老师请自己的学生来抄家,而且整个抄家的过程都伴随着来抄家的学生徐春燕弹奏的小提琴曲。以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开场,又以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结束,来时犹如"云霄中锵然而下的一条红色飘带",去时也没有意兴阑珊。其中还穿插了俄罗斯的《黑眼睛》、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茉莉花》。如果懂音乐的人会知道,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柔板,奏鸣曲式,一个感情十分细腻的抒情乐章。这与我们通常在影视文学中看到的剑拔弩张的抄家场景还真的是大相径庭。优雅的小提琴曲与轰轰烈烈的抄家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应该是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表现手法的关于抄家的描写。难道这是一群还没有懂事的孩子吗?在他们眼里,抄方老师的家与一次学校集体春游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仿佛是集体的狂欢,同学们的嘉年华。在浩大的时代里,他们也躲不过个体的盲从、无知与失控。当他们做然地展示抄家的累累硕果之时,他们的方老师却永远地失踪了,再也寻他不着。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这种行径是对方老师尊严最严酷的践踏,他们是否知道,在大时代的裹挟之下,一群孩子也被迫参与了这次荒谬的集体狂欢。多少年后,这群已经长大的孩子,内心是何种感受,不得而知。南翔看似在轻松的语调中剖析着“十年浩劫”的一个病理标本,其实要隐忍巨大的愤怒与创痛。南翔只有在小说之外,才能够直抒胸臆,"抄家是一个人的清白遭受怀疑之后叠加的一种羞辱,邻居的围观、同事的冷眼以及同学的惊诧,不可能不带来沉重的心灵打击"。"‘抄家',作为‘文革’时期一个重要的符号,值得深入调查、归集与研究。”'南翔是“文革”的亲历者,“文革”中对人的尊严的蔑视以及对生命个体的伤害,他应该始终没有释怀,于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完成他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被历史暴力践踏过的灵魂,是否会终生免疫,再也不会参与到集体失控的境况中去?南翔在《老兵》中进行了讨论。《老兵》是希望将历史,"延伸到当下——这些人物现在怎样了?所谓'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在滔滔者天下皆奔经济的情形下,再以何面目粉墨登场”2。在商业极度发达的城市里,当经济的大潮浩浩荡荡奔涌向前时,人们是否又进入了一次集体的狂欢与失控?而这一次是对物欲和金钱的迷恋与追逐。南翔在《老兵》中给出了答案。那个在风起云涌的"文革"中清瘦的常思远,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身材颀长面容白皙,显得过于纯粹。而在物质主义的今天,却是“两只眼袋,大得有些突兀,那是岁月无情、脂肪超标的结果”。作家隐含其中的深意,已经完全在对常思远的白描中暴露无遗。常思远在过去的岁月里与“我”一起办诗刊《原上草》,“我”的心像“原上草”一样丰盛而茂密,“我”沉醉在叶芝诗歌的精神世界里,因此把常思远当作了最知心的朋友。然而就是这位曾经因为办诗刊而获罪的挚友,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深圳地标性建筑地王大厦里的CEO,不再是当年那个文学青年。"一个是曾经戴着铁镣睡觉的战战兢兢的小爬虫,一个是颐指气使动辄挥洒亿万资金的CEO”,“我”只能无奈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坐骑。"由此可以看出,南翔的"文革"书写,实际上穿越了历史,一直走到今天。而20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的书写,只延伸到80年代末。这种现实上的考虑,增添了作品的重量与深度。“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当年意气风发而蹭蹬的‘革命者’,现如今,恰又陷入了他自己手编叶芝诗歌指陈的牢笼。奴役的循环往复,难道是一种无以摆脱的历史宿命?!”:

《无法告别的父亲》是一种以书信的形式书写的小说。这种方式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过,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种书信,因此小说首先在形式上营造了旧日的氛围。让这个"文革"时期的故事在旧日的氛围中徐徐展开。小说通过女儿对男朋友的诉说,引出了父亲在“文革”时暗恋的一个北京护士。这位护士的美丽心灵打动了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中,我们看惯了声泪俱下的控诉,看惯了对人性恶的声讨,却很难看到“文革”时期会有如此“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澈的心灵。女护士始终在保护着“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犯人”,在特派员的监视下还是冒着危险照料“老犯人”。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于是父亲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心灵美好的姑娘。显然作家的用意是讴歌在特殊时期的纯洁而美好的精神,这种精神传递到了女儿这一代,让她深深地反思,如何对待当今发生的一切。她会给逝去的父亲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是一篇极具正能量的作品,它告诫人们,在曾经暗无天日的时代里,尚且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不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伯父的遗愿》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几处描写让人几欲落泪。伯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坚持要给在"文革"中含冤死去的下属、经济学者周巍巍修建一个衣冠冢,立一块墓碑,并坚持亲自为他写墓志铭。伯父在强大的药物反应中坚持着,即便幻觉产生,记忆衰退,思维艰涩,他都笔耕不辍,"尽管每天才写一两句,或几个字,他的眼神却因往事的燃烧,闪烁出执着而沉迷的光彩”。身患重病的伯父在书写墓志铭的过程中越发振奋。然而,与伯父不同的是,伯父的同事,克横叔叔,也就是当年集体投票处死周巍巍的召集人和唱票人,却随着衣冠冢竣工的临近而越发地颓唐下去。事实证明,历史不会就这样轻易地走远,它终究会有往事再提的时刻。最终,伯父还是走了,克横叔叔却在周巍巍的墓前,"颓然跌坐下去,手抠着领口,哇哇地痛哭,完全像个孩子"。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对于周巍巍来说,他失去了生命,而对于克横叔叔来说,他要用一生的忏悔去偿还。这无疑是"文革"书写的力作,这是南翔处理得非常好的人性深处的发掘。

南翔对“文革”的书写不是那么单一,而是如此丰富和多元,在处理问题的复杂性上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资深作家的功力。"他能在沉重悲戚的‘文革’叙事中,劈开多条自己的小小路径”’,方老师为维护最后尊严的不辞而别(《抄家》),老兵的敢于担当(《老兵》),女护士的美丽心灵(《无法告别的父亲》).伯父坚强的内心(《伯父的遗憾》)。克横叔叔的内疚与悔恨(《伯父的遗愿》),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摹他们灵魂深处的人性的挣扎。而这些挣扎,对于今天,仍旧有意义。正如作家所说:“没有对重大历史的深刻记忆与追问,我们走不到所谓现代化。”

参考资料:
南翔 :《绿皮车》,花城出版社,2014 年版,第 7 页。
张柠 :《新城市文学的“旧”写法》,《文艺报》,2014 年 7 月 18 日。
南翔 :《绿皮车》,花城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0 页。
南翔 :《抄家》,花城出版社,2015 年版,第 5 页。
南翔 :《绿皮车》,花城出版社,2014 年版,第 9 页。
赖佛花 :《南翔小说的“现在时”》,《读书》,2013 年第 10 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