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一块前海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深圳市设立之初,包括海滩、岛屿在内的辖区陆地面积共1890.701平方公里。4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1997.47平方公里。这中间多出来的100多平方公里土地,当然不是朝夕之间的自然造化之功,而是万千特区建设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点一点从海洋里填出新造之地。时至今日,移山填海工程仍在深圳沿海地区持续进行,重新勾勒着深圳海岸线的造型。深圳陆地面积也因此动态变化,逐年“生长”。
 
山海深圳,如诗如画。海,使她深沉;山,让她秀美。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两副鲜明面孔:一面是高大崎岖、充满野性的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48.9%;另一面是相对平坦的低起伏台地和平原,约占49.6%。
 
理论上讲,大约一半面积的深圳陆地可以成为建设用地。问题是其中占比22.4%的“低起伏台地”是介于80米至45米的侵蚀台地。它们有的簇拥在丘陵周边,有的散布在城区里,成为天然绿地公园里的小山头,开发建设成本和难度都极高。如此一来,由河流冲积平原、沿海平原、丘陵间河谷阶地组成的占全市陆地面积仅27.2%的低平土地,才是深圳地区真正易于开发的土地。
 
低平土地如此稀缺,也就决定了深圳河沿岸这块深圳地区最大的冲积平原和深圳湾北岸低地,别无选择地成了深圳墟、深圳镇、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始发之地。从罗湖区到福田区再到南山区,现代化城区一路向西,深圳河—深圳湾北岸沿线终成云集满城精华之所在。
 
短短40多年间,深圳人口从建市之初的33万人急剧膨胀到2020年的1756.01万人,经济总量跻身全国一线城市行列。在深圳人口、经济总量大裂变过程中,克服建设用地先天不足的办法,第一招是“问天”要空间,遍地高楼大厦试与天公比高低。截至2023年9月,深圳已建成200多米的高楼198座、300多米的高楼22座、400多米的高楼1座、500多米的高楼1座,总数达222座,摩天指数高达254,不但位列全国第一,在全球范围内也难寻对手。深圳拓展地理空间的第二招,就是自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炸响至2020年,深圳地区不曾间断的移山填海。
 
1980年代,为了加强与香港的经贸往来,深圳在临近香港的深圳湾西岸蛇口半岛南端和大鹏湾西北岸的盐田进行了少量填海,建设工业园、港口,一西一东,成为带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0年代,深圳城建全面展开。地势较高的西北部丘陵地带也开始大兴土木,由此产生的巨大土石方量,成为大规模低成本填海的材料来源。这一时期的填海,集中在深圳湾西岸、北岸:在福田区南端的深圳河入海口处,填出了约2.74平方公里新地,作为福田保税区仓库和堆场用地;全长约9.7公里的深圳滨海大道有7.6公里是填海而成。这条大道将大片水域与海水隔离,福田、南山两区因此新增了至少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曾经面海而立的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从此远离海岸线,“海望楼”“海涛楼”等宿舍楼上再也听不到海涛拍岸之声,举目所见的是今天在填海区上破土而出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摩天大楼。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