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深圳赛格集团公司
作者:段亚兵 来源:《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 责任编辑:kysia 2022-12-27 人已围观
有经验的老农民说,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也许这句话用到工业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对的。深圳的创业沃土特别适合电子产业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几年间电子产业首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市领导始终在考虑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式,早在1982 年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中,就提出“深圳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方针。后来的发展历史证明,深圳市领导的眼光看得比较远,决策是正确的。电子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少,门槛低,渗透力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行业的发展。这就预示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发展基础极度薄弱的情况下,深圳自然产生向国家有关部门求得支持的想法。这是后来深圳电子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关键。
1984 年,市委书记梁湘给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写了一封聘请信,提出了深圳打算将电子行业已有的众多小企业加以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并聘请电子工业部驻深圳办事处主任马福元领军。梁湘特意派副秘书长曲华专程将信送给江部长。
电子工业部党组为此专门开会研究。会议同意支持经济特区电子工业建设实现发展规划目标,加强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的工作;决定让马福元以电子工业部在任党组成员、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应聘于深圳市。
当江部长就这件事征求马福元本人的意见时,这位向来对组织决定无条件服从的老党员,没有半点儿的含糊和犹疑,当即答应。于是,马福元于1985 年7月,怀揣着电子工业部党组同意受聘的信函,直飞深圳。马福元一到深圳就第一时间到市委向梁湘书记报到。梁湘对马福元表示了热情欢迎。马福元表态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这是新事物,大家都没有经验,要摸索着干。部党组领导的意思和市委领导的想法一样,把深圳分散的小电子企业组织起来,加以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团队,走向世界。但是这项任务难度太大了。说老实话,对我是生平头一回,成败难料啊。但是我还是愿意来,主动请战,破釜沉舟!”梁湘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背水一战,你是破釜沉舟,看来我们两个人都没有退路了……”
马福元上任后通过调查研究,很快搞清楚了深圳电子行业的底子。深圳的电子企业,有中央各部委办的、各省区市办的、深圳市办的,有中外合资的,有外资独资的。它们各有归属,各自为政,形成了一种多头领导、分散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例如,仅收录机厂就有56 家,做电脑的有80 多家,但大都在做进口元器件组装的后道工序。摸清情况后,马福元产生了整合的思路:他想把分散的企业整合成为集团军,这个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986 年1 月,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后更名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国务委员谷牧亲自剪彩,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深圳市市长李灏致辞,香港地区及外国金融界、财经界和企业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前来恭贺。会上宣布,马福元正式出任深圳电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电子行业协会首任会长。深圳电子集团成立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马福元感觉“ 深圳电子集团” 这个名字缺乏个性, 公司名称要个性突出, 叫起来响亮, 方便与国际接轨。他根据公司英文名称SHENZHENELECTRONIC GROUP 的缩写SEG,将公司名改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赛格集团”)。马福元解释说:“‘赛格’就是‘赛国格,赛人格,赛品格,赛风格’。”
深圳电子集团公司(赛格)成立
图片来源:吴赛锋主编《华强北40 年影像记忆》
赛格集团成立一年,不仅集团成员个个盈利,一年创利税1.5 亿元,而且1986 年全年产值达到13亿元,占深圳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8%。再后来,“赛格”牌电视机、录音机打进了香港地区及美国市场。赛格凭着优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有了一些发言权。赛格的榜样有了吸引力,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大部分深圳电子企业纷纷起而响应。至1988 年1 月,集团旗下已拥有桑达、华强、康佳、爱华、宝华等117 家电子企业。
赛格集团的集群效益很快显现出来。原来企业贷不到款,银行爱理不理;后来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仅1986 年、1987 年两年,在集团担保下的企业贷款达到2.55 亿元。原来分散的企业没有力量搞研发,后来赛格集团联合起国内15 所高等院校、28 家研究所和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就开发出新产品78 项,新增产值2.5 亿元;第二年又开发出新产品215 项,新增产值4.3 亿元。
赛格集团羽翼渐丰之后,马福元走出了第二步棋:兴办大型骨干企业。马福元选择项目,不是以赚不赚钱为标准,而是以国家电子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依据,从而创造了一种“国家目标、企业行为”建设重大电子工业基础项目的路子。马福元将集团最多数量的资金,先后投在了4 个基础性项目上。
首个是大功率晶体管项目。赛格集团和美国IBDT亚洲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爱公司”),共同投资1349.6 万美元,投资比例中方占73%、美方占27%。1992 年3 月,公司后封装生产线正式投产。1997 年3 月31 日,深爱公司第一片大功率晶体管芯片走下生产线。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深爱公司已成为拥有4 英寸、5 英寸等生产线的大型晶体管芯片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 亿元。
第二个是中外合资彩管项目。赛格占总投资的45%。1989 年5 月,赛格集团与日本日立公司合资兴办“赛格日立公司”,项目总投资1.6 亿美元,年产量160 万只彩管。至2004 年7 月,赛格日立累计生产出54 厘米彩管3000 多万只。今天,深圳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赛格日立生产的第一只彩管,还在向人们默默地述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第三个是彩管玻壳项目。既然开办了彩管厂,那么再接着开办彩管的配套产品玻壳制造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989 年8 月20 日,深圳中电康力玻璃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4400 万美元。其中,赛格集团占30% 股权。该项目于1989 年12 月破土动工,1992年10 月点火,1995 年通过国家验收。1997 年6 月,公司通过改组转制成为赛格中康上市股份公司。1998年8 月,公司与韩国三星康宁株式会社正式合资,成立了深圳市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各类屏、锥产品,供应全国各彩管生产企业。部分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地,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将玻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产品出口量最大、外销率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玻壳厂家。
第四个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这个项目,马福元花了最多的心思,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有做成。
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转化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87 年赛格集团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 亿元,销售收入达15 亿元,外销收入超过1.5 亿美元,利润和税收总额达2.23 亿元,分别比两年前增长105%、106%、292% 和161%。到了1991 年,赛格集团的产值已达40.2 亿元,销售收入29 亿元,外汇收入3.2 亿美元,持上市公司原始股票7745 万股,净资产从1985 年的2264 万元增长到2 亿元,7 年间增长了8 倍多。这些数字说明,不仅是赛格集团的国有资产迅速增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赛格集团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赛格人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市领导始终在考虑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式,早在1982 年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中,就提出“深圳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方针。后来的发展历史证明,深圳市领导的眼光看得比较远,决策是正确的。电子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少,门槛低,渗透力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行业的发展。这就预示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发展基础极度薄弱的情况下,深圳自然产生向国家有关部门求得支持的想法。这是后来深圳电子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关键。
1984 年,市委书记梁湘给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写了一封聘请信,提出了深圳打算将电子行业已有的众多小企业加以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并聘请电子工业部驻深圳办事处主任马福元领军。梁湘特意派副秘书长曲华专程将信送给江部长。
电子工业部党组为此专门开会研究。会议同意支持经济特区电子工业建设实现发展规划目标,加强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的工作;决定让马福元以电子工业部在任党组成员、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应聘于深圳市。
当江部长就这件事征求马福元本人的意见时,这位向来对组织决定无条件服从的老党员,没有半点儿的含糊和犹疑,当即答应。于是,马福元于1985 年7月,怀揣着电子工业部党组同意受聘的信函,直飞深圳。马福元一到深圳就第一时间到市委向梁湘书记报到。梁湘对马福元表示了热情欢迎。马福元表态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这是新事物,大家都没有经验,要摸索着干。部党组领导的意思和市委领导的想法一样,把深圳分散的小电子企业组织起来,加以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团队,走向世界。但是这项任务难度太大了。说老实话,对我是生平头一回,成败难料啊。但是我还是愿意来,主动请战,破釜沉舟!”梁湘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背水一战,你是破釜沉舟,看来我们两个人都没有退路了……”
马福元上任后通过调查研究,很快搞清楚了深圳电子行业的底子。深圳的电子企业,有中央各部委办的、各省区市办的、深圳市办的,有中外合资的,有外资独资的。它们各有归属,各自为政,形成了一种多头领导、分散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例如,仅收录机厂就有56 家,做电脑的有80 多家,但大都在做进口元器件组装的后道工序。摸清情况后,马福元产生了整合的思路:他想把分散的企业整合成为集团军,这个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986 年1 月,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后更名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国务委员谷牧亲自剪彩,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深圳市市长李灏致辞,香港地区及外国金融界、财经界和企业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前来恭贺。会上宣布,马福元正式出任深圳电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电子行业协会首任会长。深圳电子集团成立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马福元感觉“ 深圳电子集团” 这个名字缺乏个性, 公司名称要个性突出, 叫起来响亮, 方便与国际接轨。他根据公司英文名称SHENZHENELECTRONIC GROUP 的缩写SEG,将公司名改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赛格集团”)。马福元解释说:“‘赛格’就是‘赛国格,赛人格,赛品格,赛风格’。”
深圳电子集团公司(赛格)成立
图片来源:吴赛锋主编《华强北40 年影像记忆》
赛格集团成立一年,不仅集团成员个个盈利,一年创利税1.5 亿元,而且1986 年全年产值达到13亿元,占深圳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8%。再后来,“赛格”牌电视机、录音机打进了香港地区及美国市场。赛格凭着优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有了一些发言权。赛格的榜样有了吸引力,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大部分深圳电子企业纷纷起而响应。至1988 年1 月,集团旗下已拥有桑达、华强、康佳、爱华、宝华等117 家电子企业。
赛格集团的集群效益很快显现出来。原来企业贷不到款,银行爱理不理;后来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仅1986 年、1987 年两年,在集团担保下的企业贷款达到2.55 亿元。原来分散的企业没有力量搞研发,后来赛格集团联合起国内15 所高等院校、28 家研究所和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就开发出新产品78 项,新增产值2.5 亿元;第二年又开发出新产品215 项,新增产值4.3 亿元。
赛格集团羽翼渐丰之后,马福元走出了第二步棋:兴办大型骨干企业。马福元选择项目,不是以赚不赚钱为标准,而是以国家电子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依据,从而创造了一种“国家目标、企业行为”建设重大电子工业基础项目的路子。马福元将集团最多数量的资金,先后投在了4 个基础性项目上。
首个是大功率晶体管项目。赛格集团和美国IBDT亚洲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爱公司”),共同投资1349.6 万美元,投资比例中方占73%、美方占27%。1992 年3 月,公司后封装生产线正式投产。1997 年3 月31 日,深爱公司第一片大功率晶体管芯片走下生产线。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深爱公司已成为拥有4 英寸、5 英寸等生产线的大型晶体管芯片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 亿元。
第二个是中外合资彩管项目。赛格占总投资的45%。1989 年5 月,赛格集团与日本日立公司合资兴办“赛格日立公司”,项目总投资1.6 亿美元,年产量160 万只彩管。至2004 年7 月,赛格日立累计生产出54 厘米彩管3000 多万只。今天,深圳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赛格日立生产的第一只彩管,还在向人们默默地述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第三个是彩管玻壳项目。既然开办了彩管厂,那么再接着开办彩管的配套产品玻壳制造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989 年8 月20 日,深圳中电康力玻璃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4400 万美元。其中,赛格集团占30% 股权。该项目于1989 年12 月破土动工,1992年10 月点火,1995 年通过国家验收。1997 年6 月,公司通过改组转制成为赛格中康上市股份公司。1998年8 月,公司与韩国三星康宁株式会社正式合资,成立了深圳市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各类屏、锥产品,供应全国各彩管生产企业。部分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地,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将玻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产品出口量最大、外销率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玻壳厂家。
第四个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这个项目,马福元花了最多的心思,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有做成。
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转化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87 年赛格集团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 亿元,销售收入达15 亿元,外销收入超过1.5 亿美元,利润和税收总额达2.23 亿元,分别比两年前增长105%、106%、292% 和161%。到了1991 年,赛格集团的产值已达40.2 亿元,销售收入29 亿元,外汇收入3.2 亿美元,持上市公司原始股票7745 万股,净资产从1985 年的2264 万元增长到2 亿元,7 年间增长了8 倍多。这些数字说明,不仅是赛格集团的国有资产迅速增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赛格集团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赛格人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变成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桥头堡
下一篇:华强三洋合资公司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