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乐正 来源: 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2-12-26 人已围观
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从“零”开始起步
(一)建市之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片空白
1979年前,宝安县只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建市初期,深圳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无从谈起。当时,全市能和科技两个字沾上边的仅有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盐田试验站,以及市属的农科、林科、水产、农机共5个科研机构,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工业及其他领域科研一片空白。全市有工业企业224家,主要生产化肥、小农具、日用小商品等支农产品,仅有市辖宝安县无线电厂一家电子工厂,生产小功率变压器、农用电动机等简单电子产品,年产值约70万元。1979年年底,全市有科技人员350余人,其中只有2名工程师,无高级技术人员。
(二)凭借“窗口”优势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借助内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吸收海外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经济和科技信息、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等资源,通过应用、加工、消化、再对外和对内辐射,采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式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项目。1980年,全市有“三资”企业33家,“三来一补”企业270家,其中电子企业有7家。随着“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大量兴起,深圳工业逐步打下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萌生。
1982年,光明华侨电子厂开深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率先引进了日本的自动波峰焊锡剪脚机和立体声信号发生器。是年年底,深圳全市共引进机器设备2.1万余台(套),近30%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1983年,“康丽牌”双卡式收录机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1984年,“三洋牌”彩色电视机产品质量超过日本三洋同类产品水平。
为有效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部门相结合,1984年5月,深圳市科委打破了地方科委只负责科研管理的旧框框,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深圳市先科技术开发公司,旨在引进国外资金,创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年9月,市政府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旨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引进。1985年4月,先科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签订了引进全套激光、唱盘生产线和技术的合同。先科公司成为中国当时唯一开发激光产品的企业,在方兴未艾的国际市场上争得宝贵的一席之地。
(三)深圳科技工业园和一批科研机构的诞生
1985年7月,经过国务院认定,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创办,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合办了第一个国家级“深圳科技工业园”,也是全国第一个开发区。当时,该区占地3.2平方公里,规划为管理科技区、工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区,是一个以企业形式建设、开发和管理,集生产、科研、教育于一区的基地。这是把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次新尝试。根据深圳市政府委托中国科学院编制的发展规划,深圳科技工业园是一个以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开拓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为宗旨,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为重点的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工业园的出现不仅宣示我国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诞生,而且预示着深圳科技发展进入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托内地,在引进和移植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轨道。科技工业园的设立不仅为深圳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摸索途径,也为全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新技术研究所(1982年5月)、电子研究所(1982年7月)、科技情报研究所(1982年7月)等一批科研机构。1982年至1984年,全市科研基建和设备投资超过1000万元。此外,深圳大学和一些企业也开始建立一些研究机构和产品开发的技术部门。新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电子研究所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从事科技情报信息研究与服务、科技网的建设与管理。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投资,大部分属事业单位性质,行政上隶属于政府各部门。在特区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些科研机构主要是为基本建设和最早发展起来的电子工业产业服务的,但没有与生产部门相互结合,这是由当时特区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工业企业发展规模所决定的。
(四)中兴、华为等一批科技企业的创立
1985年,深圳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相继成立天马微电子公司、科健股份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一批企业,全市共建立从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企业126家,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7.9%。同年,一家中国内地的国有企业—中国航天系统的691厂决定到深圳经济特区寻找合作伙伴,并派出厂里的技术科长侯为贵等人到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联络筹备工作。经多方奔走和洽谈,与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和航天系统的长城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达成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意向。1985年,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
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拉开了特区科技人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组建民营科技企业的序幕。是年,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从事程控交换机生产。华为成立初期总资产仅几万元,由几个科技人员合伙组建,全部股份由员工持有。3月,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国民间科技的特点,深圳科技园建立了民间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在此基础上,1988年1月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企业经营方式运作的“新企业孵化器”民间科技创业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科技企业的发展。
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9年由国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牵头,在深圳组建了全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中试、生产和商品化进程,打破了美国权威人士称之为“天方夜谭”的断言,把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干扰素”的生产、开发与产业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同年,全市涌现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激光技术、中空玻璃和新材料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电子工业出口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198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
到1990年,深圳彩电、录音机、微型计算机的产量、出口量居全国大城市之冠,加上电话机、不间断电源、磁头、软磁盘片、液晶显示器等,形成了深圳电子工业自产产品体系。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共有企业412家,实现工业产值8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
(一)建市之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片空白
1979年前,宝安县只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建市初期,深圳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无从谈起。当时,全市能和科技两个字沾上边的仅有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盐田试验站,以及市属的农科、林科、水产、农机共5个科研机构,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工业及其他领域科研一片空白。全市有工业企业224家,主要生产化肥、小农具、日用小商品等支农产品,仅有市辖宝安县无线电厂一家电子工厂,生产小功率变压器、农用电动机等简单电子产品,年产值约70万元。1979年年底,全市有科技人员350余人,其中只有2名工程师,无高级技术人员。
(二)凭借“窗口”优势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借助内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吸收海外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经济和科技信息、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等资源,通过应用、加工、消化、再对外和对内辐射,采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式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项目。1980年,全市有“三资”企业33家,“三来一补”企业270家,其中电子企业有7家。随着“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大量兴起,深圳工业逐步打下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萌生。
1982年,光明华侨电子厂开深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率先引进了日本的自动波峰焊锡剪脚机和立体声信号发生器。是年年底,深圳全市共引进机器设备2.1万余台(套),近30%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1983年,“康丽牌”双卡式收录机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1984年,“三洋牌”彩色电视机产品质量超过日本三洋同类产品水平。
为有效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部门相结合,1984年5月,深圳市科委打破了地方科委只负责科研管理的旧框框,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深圳市先科技术开发公司,旨在引进国外资金,创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年9月,市政府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旨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引进。1985年4月,先科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签订了引进全套激光、唱盘生产线和技术的合同。先科公司成为中国当时唯一开发激光产品的企业,在方兴未艾的国际市场上争得宝贵的一席之地。
(三)深圳科技工业园和一批科研机构的诞生
1985年7月,经过国务院认定,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创办,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合办了第一个国家级“深圳科技工业园”,也是全国第一个开发区。当时,该区占地3.2平方公里,规划为管理科技区、工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区,是一个以企业形式建设、开发和管理,集生产、科研、教育于一区的基地。这是把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次新尝试。根据深圳市政府委托中国科学院编制的发展规划,深圳科技工业园是一个以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开拓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为宗旨,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为重点的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工业园的出现不仅宣示我国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诞生,而且预示着深圳科技发展进入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托内地,在引进和移植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轨道。科技工业园的设立不仅为深圳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摸索途径,也为全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新技术研究所(1982年5月)、电子研究所(1982年7月)、科技情报研究所(1982年7月)等一批科研机构。1982年至1984年,全市科研基建和设备投资超过1000万元。此外,深圳大学和一些企业也开始建立一些研究机构和产品开发的技术部门。新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电子研究所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从事科技情报信息研究与服务、科技网的建设与管理。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投资,大部分属事业单位性质,行政上隶属于政府各部门。在特区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些科研机构主要是为基本建设和最早发展起来的电子工业产业服务的,但没有与生产部门相互结合,这是由当时特区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工业企业发展规模所决定的。
(四)中兴、华为等一批科技企业的创立
1985年,深圳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相继成立天马微电子公司、科健股份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一批企业,全市共建立从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企业126家,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7.9%。同年,一家中国内地的国有企业—中国航天系统的691厂决定到深圳经济特区寻找合作伙伴,并派出厂里的技术科长侯为贵等人到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联络筹备工作。经多方奔走和洽谈,与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和航天系统的长城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达成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意向。1985年,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
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拉开了特区科技人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组建民营科技企业的序幕。是年,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从事程控交换机生产。华为成立初期总资产仅几万元,由几个科技人员合伙组建,全部股份由员工持有。3月,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国民间科技的特点,深圳科技园建立了民间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在此基础上,1988年1月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企业经营方式运作的“新企业孵化器”民间科技创业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科技企业的发展。
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9年由国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牵头,在深圳组建了全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中试、生产和商品化进程,打破了美国权威人士称之为“天方夜谭”的断言,把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干扰素”的生产、开发与产业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同年,全市涌现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激光技术、中空玻璃和新材料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电子工业出口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198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
到1990年,深圳彩电、录音机、微型计算机的产量、出口量居全国大城市之冠,加上电话机、不间断电源、磁头、软磁盘片、液晶显示器等,形成了深圳电子工业自产产品体系。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共有企业412家,实现工业产值8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