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乐正 来源: 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2-12-26 人已围观


三、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一)深圳确立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制定《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提出要把深圳办成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特区。1981年,中央发布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圳、珠海的特区应建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直到80年代中期之前,特区一直面临选择发展何种主导产业的问题。深圳领导班子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领导同志的再三强调和自身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应该把以工业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关键来抓,才能推动整个综合性经济特区加快发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同志也广泛宣传发展“轻、小、精、新”的工业。1985年11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工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时任深圳副市长的周溪舞同志代表市政府作了题为《加强内部经济联合,促进深圳工业外向型发展》的汇报发言。

1985年年底至198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深圳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特区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中国经济特区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按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努力建成“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2月7日,国务院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要求特区产业结构应以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为主,工业投资以吸引外资为主,引进应以先进技术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起步阶段。第二次全国特区工作会议之后,深圳正式确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这个转机奠定了深圳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也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完善投资环境是深圳外向型工业发展的第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创办经济特区之前,深圳的本土工业非常薄弱。当时深圳发展外向型工业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二是深圳有大片未经开发的土地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深圳特区要进一步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发挥特区应有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特区的优势,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而深圳特区建设初期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劳动工资、物价、流通体制、外汇、外贸体制、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也是改善深圳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

狠抓内部经济联合是促使深圳外向型工业发展的第二项基础工作。80年代中期,国内提出“军转民”(军用工业转为民用工业)的建设思路,许多“大三线”的企业希望通过深圳这个窗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为深圳实施经济联合、壮大本土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早在1983年,深圳就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近期内联企(事)业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并强调“内联”的重点是工业项目。经过反复实践,深圳内联工业企业形成了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是由国务院工业部委牵头,联合各省市同行业和深圳组成联合股份公司,如纺织部组织的华联纺织有限公司;轻工业部组织的振华兴华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广深医药联合有限公司等。二是由深圳工业行业公司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深圳的分公司组成工业集团公司或联合公司,如电子工业集团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和深圳的公司组成联合公司。三是以国务院有关工业部委为主,组织所属企业到深圳办厂,如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等。四是以深圳市的市属企业为主,和国内各省市地方的企业或部属企业组成独立的内联企业,如华发电子公司、第二砂轮厂深圳联合公司等。这一时期电子工业占了深圳工业的半壁江山,而赛格集团是当时深圳电子工业发展的重量型企业,并且为后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