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自然风景 自然风景
合澜海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30 人已围观
珠江与其他大江大河不同,入海口众多,有八大口门,其中流经虎门的水道,无论是径流还是潮汐都有最大的流量。这个河口湾现在统一叫伶仃洋。而在古代,伶仃岛以北叫合澜海,以南叫零丁洋。
合澜海是一个历史地名。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合澜海,在县西北八十里,福永司之左。”具体位置在沙井、福永、西乡西面的那一片海域。合澜海北通西江、北江和东江汇成的狮子洋,南与零丁洋相连,直通浩瀚的南海。这里水域宽广,滚滚而来的波涛在此汇合,所以叫合澜海。
新桥一带也有多条河流注入合澜海。一条是茅洲河,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茅洲河,在县西四十里,发源大头岗、凤凰岩诸处,至新桥之北十里许合流,经茅洲墟,入合澜海。”一条是碧头河,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碧头河,在县西北六十余里,发源阳台、大平障、樟阁、莲花径诸处,合流经燕村、涌头、周山,五十余里至碧头河,入合澜海。”还有一条是新桥河,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新桥河,在村之西,由凤凰山逶迤而下,环绕村前,势如长带,直注永兴桥。会茅洲、碧头河,直出合澜,每日有两潮消长。”
合澜海的东边有合兰洲,西边有龙穴洲。合兰洲又写作合澜洲。清康熙《东莞县志》记载:“龙穴洲,在城南海中,《旧志》:有龙出没其中,春波澄霁,蜃气结为楼观,城市人物、车盖往来之状,人常见之;宝安八景所谓靖康海市即此。上有三山石穴,流泉在咸海中,味独甘美,番舶回者必汲之。对面有合兰洲。”
合澜洲在合澜海的东边,这里多蜃气,盛产兰草,所以称合兰洲。明朝有一位当地的诗人陈仲弘写了一首六言绝句《合澜洲》,收录在明崇祯《东莞县志·艺文志》里:“万派清源会合,千层巨浪舂撞。洲尾船航个个,波心鸟影双双。”诗人通过清源、巨浪、船航、鸟影等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千帆竞发、水鸟飞翔的壮阔海景图。
合澜海的东部海湾,从东莞的虎门、长安到深圳的沙井,海岸线呈弓形,由于珠江和茅洲河的冲积,海中形成交椅形的沙洲,当地的蚝民叫它交椅湾,这里曾经是广盐的主要生产基地。在海湾的北岸,东莞虎门和长安一带,有靖康场。据《靖康谱》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在此地建盐场。至宋开宝五年(972),靖康场西自双岗沥口,东接新安(今宝安),迤逦数十里。据《元大德南海志残本》记载:“靖康,古盐场也,其土广漠,其水斥卤,其民皆灶户,十口之家,十人熬盐,百口之家,百人熬盐。”
在海湾的西岸,有归德场。北宋初年设置归德盐栅。北宋后期,归德盐栅升格为场。南宋时,盐场衙署位于沙井衙边村附近。现在该村还保留有一座南宋的龙津石塔,为宋嘉定年间盐大使所建。明初归德场盐课司管辖十三社,后增设三社,共计十六社:新桥、大步涌、冈头、涌口、附场、大田、信堡、后亭、涌头、仁堡、义堡、礼堡、智堡、鼎堡、永新、伏涌。全场原额人户一千四百五十二户,人丁三千八百三十三丁,共有征无征、大引折小引丁税盐八千四百一十八引。清初,归德场共办盐人丁一千五百九十人,征丁税银共一千一百四十七两。清乾隆三年(1738),东莞县的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称为归靖盐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归靖、东莞盐场均被裁撤,此后深圳的盐业生产走向了衰落。
合澜海在明代已经是盛产蚝的地方了。珠江的水流出了虎门,在这里形成面积巨大的洄水水域,咸水和淡水在这里交汇,丰富的浮游生物使这里成为得天独厚的蚝养殖场。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蚝,出合澜海中及白鹤滩,土人分地种之,曰蚝田。其法:烧石令红,投之海中,蚝辄生石上;或以蚝房投海中种之。一房一肉。潮涨,房开以取食;潮退,房阖以自固。壳可砌墙、可烧灰。肉最甘美,晒干曰蚝豉。”当地渔姑脚踏木制滑板,唱着打蚝歌,争先恐后去打蚝的情景打动了明遗民屈大均,他作了两首打蚝歌来描述渔姑打蚝的场景:“一岁蚝田两种蚝,蚝田片片在波涛。蚝生每每因阳光,相叠成山十丈高。”“冬月真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半湿云鬓在白波。”这两首打蚝歌现在读来通俗易懂,清新可爱。
肥大鲜美的沙井蚝,就产自这里。每年的白露前后,进入秋季,早晚多吹东风,沙井蚝塘的水逐渐由淡变咸,适宜蚝的养殖。外地浅水区养成的大块蚝,都要搬运到沙井的蚝塘来养肥。沙井蚝养肥后就可以上市了。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