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1847—1930年,西风东游:洋人在深圳的“朋友圈”
作者:蒋荣耀 、南兆旭 来源:《岁月山河:百年深圳历史影像纪》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5 人已围观
四
距1852年韩山明首度拜访李朗两年后,这个村庄同意巴色会进驻并出让一块地给教会。自此黎力基有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筹建李朗教堂。
1855年3月,新的李朗教堂启用。次年,黎力基在李朗办女校。
1864年,李朗福音会成员贝德明和毕安创办了一所神学院——存真书院。这可能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神学院,深圳最早的教会大学。
1866年,法国人毕安受巴色会派遣,来浪口村布道建造教堂。浪口一位老人记得长辈流传下的故事,说起初村民抗拒西方人来传教,那年正好天逢大旱,久不下雨,村民借故嘲笑一位老信徒说:“你所拜的真有能,你就叫上天落下水来!”那位老信徒同其他几位信徒于是就去禾场彻夜求雨祷告。没想到不久天空开始云堆聚集,真的下起瓢泼大雨。从此浪口人全村信了教。
在浪口的传教士也积极地开展办学活动尤其是开办女子学校。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让女子也有机会读书识字确实是一件新鲜事。1891年,巴色义学从香港西营盘搬到浪口村,此后更名为“虔贞女校”,是一所只招收女子的寄宿制学校。
1875年,黎力基夫妇回到李朗,密集探访了他们在女校的学生。他们见到一位1866年到1868年间在女校学习的学生,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放牛,有些慌乱。但黎力基夫妇曾经照顾过她的生活。她很快去拜访他们,并表达想托他们为丈夫在香港找一份工作的愿望。
黎力基夫妇也曾回到布吉,特意住在旧日住过的屋子里。黎力基夫妇探访这里的学生时,一位曾在香港女校读书的女孩凌锦招正在忙着张罗自己的婚礼,不过,她仍然真诚地接待了自己的外国老师。
黎力基夫妇从李朗开始,走遍新安县去找寻以前的女学生。这次访问记录在1875年秋季发回给巴色会的报告,报告标题就是《黎力基夫妇探访女校旧生的巡回行程》。
五
19世纪的下半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也达到了顶峰。在深圳,外国人的身影也就越来越多,百姓见怪不怪。由于学校的开办,师生之间还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黎力基夫妇探访旧生的境遇,和黎力基之前在布吉、沙头角已经大不同,说明在新安县的百姓,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已大幅提高。
不久,几个重要的地点,葵涌、龙岗、坪山和坑梓(当时叫大塘肚)都在19世纪最后20年有了洋人的足迹。
1879年,巴色会派瑞士人甘保罗来到葵涌,在葵涌契爷石(现三溪中路的中新村)租房,最早接纳他的两位本地人是黄重生和林接安。当年的葵涌,是从香港前往东部的惠州、梅州甚至潮汕地区的重要枢纽。葵涌也有非常成熟的墟市,商业活动繁忙,附近沙鱼涌是天然良港,这里还有银矿等资源,与惠州之间的联络很多。
1880年,甘保罗牧师用180元(银元)从一位潘姓地主手中买到一个果园,用做建教堂的地皮。1881年,占地约910平方米的葵涌教堂落成,总花费2343元(银元)。
甘保罗让葵涌变成外国传教士在新安县东部的重要驻点。后来,葵涌也建了女校。巴色会在香港的总部也会定期派人到葵涌走访,从今天留存在巴色会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到当时中西交融的场景。
Date:01.01.1898—31.12.1910
Title:MissionstationLilongwithSeminary.
Creator:Müller,ChristianNikolaus(Mr)
(BaselMission)
时间:1898.01.01—1910.12.31
标题:李朗传教站及神学院
拍摄者:克里斯蒂安·尼古劳斯·米勒(先生)
瑞士巴色会藏
Title:MissionstationLilongwithSeminary.
Creator:Müller,ChristianNikolaus(Mr)
(BaselMission)
时间:1898.01.01—1910.12.31
标题:李朗传教站及神学院
拍摄者:克里斯蒂安·尼古劳斯·米勒(先生)
瑞士巴色会藏
注:本书的外文部分为收藏机构提供的信息。因时空间隔,部分内容可能存在拍摄者原始记录疏漏,后期整理者误读,甚至语言拼写错误的问题。为尊重拍摄者及收藏机构的工作,本书对外文原样保留,均采用直译方式。部分照片作者有所解读,则以“辑图说明”的形式出现。极个别照片因年代久远且来源辗转未能确定拍摄者的则标注为“不详”,相关权益人可持证明资料与我们联络。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