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圳的扶贫故事:新疆与西藏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9 人已围观


走访调研一圈后,范磊发现这里的塔吉克族基本以放牧为生。范磊想,要快速改善老百姓生活,提升收入,还得从放牧着手。

想到这里,他很是激动,马上带人赶往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恳请专家来塔县,建一个牦牛改良中心。专家起初颇有兴趣,但带着助手来到塔县,看到荒凉的环境后,摇摇头说,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养不了牦牛。
范磊心里陡然凉了半截,但心有不甘。他又反复做了调研和论证,坚定了自己的设想。为保险起见,他还向深圳市的领导做了汇报,获得了“大本营”的大力支持。

不久,范磊又专程赶赴北京,多次登门拜访专家们,一面介绍深圳的“基因科技 +消费市场”的强大优势,转达深圳领导干部们的决心,一面介绍牦牛和当地老百姓在祖国西大门保国戍边的作用。科学家们被感动了,答应再上高原。

范磊用深圳支援的 1450万元帮扶资金,买来了最优质的牦牛。科学家们竭尽所能,运用基因技术改良牦牛的品种,很快打造出了帕米尔高原上独有的品种。这种牦牛性情温顺,身体壮、增膘快,特别能适应当地气候。目前,塔县的牦牛已有 3万多头,户均 4头,成了家家户户的“脱贫牛”。

范磊还痛心地发现,塔县的教育水平异常滞后,师资短缺,基础设施简陋,经费严重不足。他想,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塔县教育异地办学刻不容缓。

于是,范磊取得深圳“大本营”支持后,决定建一所寄宿制的深塔中学,校址选在距离塔县 288千米的平原地区,以方便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子女上学。

援建的学校开工后,范磊常到工地督促。2017年 2月,春节刚过,依旧天寒地冻。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搬入新学校,范磊催促施工队生着火炉开工。教学楼和宿舍如期完工,仅用了 7个月。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崭新的学校时,范磊的眼角有些湿润了。而今,深塔中学每天响起 1000多名塔吉克族孩子的读书声,“明天的太阳”正在牧民们期待的目光中冉冉升起。

范磊为塔县呕心沥血的事,远不止区区牦牛和深塔中学,老百姓们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争取项目,建成全疆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收益 2000多万元;创建第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引进了深圳支医团队,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建成了第一个充满深圳元素的现代化小区,共有住房 799套。

范磊还因地制宜,为塔县确立了“精准 +长效,生态 +科技”的高原脱贫工作思路。在他的争取下,建成了年产 10万吨颗粒的饲料场、268套家禽圈舍、566座牲畜棚圈、3213座暖心锅炉和一批高原地热温室大棚……

2019年,塔县进入脱贫攻坚倒计时 100天,范磊亲自包点联系达布达尔乡。这里海拔约 4000米,他每天住在贫困户家调研。范磊因地制宜,创新高原经济脱贫新模式。开展庭院经济整治时,他亲自到贫困户家,帮助开展庭院整治,满头大汗地放线、翻地、浇水、清院。左邻右舍的老乡被深深感动,也纷纷在自己家忙碌起来,一个上午便整出 5户院落。

范磊在塔县结结实实干了 6年,脸庞黝黑了,皮肤粗糙了,但他的辛劳结出了一串串硕果:引进 3.8亿元援疆和扶贫资金,启动 59个项目,带动 6300万元的社会援疆资金。

范磊也绝非孤军作战,除了精心运筹的深圳大本营,深入前方和他前后接力或者并肩战斗的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友”。譬如,以“扶智”的方式扶贫,成为塔吉克族学生“妈妈老师”的黄志红;为帕米尔高原培养了一支精湛医疗队的黄敏秀……

这些从南海之滨慷慨而来的战士,最终迎来了战旗美如画的时刻:2019年底,塔县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 8537元,4051个贫困户实现脱贫、4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塔县也彻底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深圳支援雪域高原上的西藏,也是从 20世纪 90年代便开始了。2016年 7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圳整体单一对口支援西藏的察隅县和察隅农场,援藏的传奇翻开了新的一页,前后共派出 114名干部人才,实施援藏项目 48个,总投资 3.55亿元。

对奔赴西藏的干部人才,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殷殷叮嘱说:“全体深圳援藏干部人才,扑下身子,求真务实,强化为党为国分忧的特区担当,落实先富帮后富的特区责任,发扬艰苦奋斗的特区传统,把特区干部的好作风带到脱贫攻坚一线,勇当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尖兵。”

第八批援藏干部陈加顺便是这样的“尖兵”。

2016年 7月,盛夏流火,陈加顺从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随援藏工作组攀上了世界屋脊,来到了西藏察隅县,担任发改委副主任。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