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从“医人”到“医国”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20 人已围观
1879年夏,13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杨氏,自家乡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转道澳门,搭乘大哥孙眉为他们事先雇好的英国铁汽船“格兰号”前往檀香山。
轮船入海,劈波斩浪。第一次搭乘跨海巨轮的少年孙中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遂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少年意气,那时他还不知道,此后四年的异域生活将在他的人生里埋下怎样的种子。
巨轮在茫茫太平洋上航行了25天后,孙中山与母亲抵达檀香山。9月,进入檀香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2年7月,以英语文法考试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当年年底,考入夏威夷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孙中山一度打算在这里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终因兄弟失和,提前退学回国了。
1883年7月,在海外学习生活了4年的孙中山自夏威夷抵达香港,然后改乘一条中国沙船(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回香山县。
1883年11月,孙中山从香山县进入香港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拔萃书院(今拔萃男书院)求学。翌年,转至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成立,孙中山成为首届学生之一,并于189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期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悄然萌芽。他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等人志同道合,经常相聚一起,抨击清廷,互诉抱负,自嘲为“四大寇”。
1892年9月,孙中山应澳门镜湖医院邀请挂牌行医,成为这家中医院的第一位西医师。孙中山具大医仁心,遇有赤贫者就医时,便解囊相助,行医不满三个月便声名鹊起。不久后,他向镜湖医院借钱,自己办了一家中西药局,单独行医。
不想挫折从天而降。澳葡当局以“凡行医于葡境内者,必须持有葡国文凭”为由,先是禁止孙中山给葡萄牙人看病,继而又饬令药房不得为之配药,使其行医事业“猝遭顿挫,虽极力运动,终归无效”。
无奈之下,他只好转道广州、香山等地“游医”。世纪之末,国事日益糜烂,孙中山在一年多的游医生涯中,历经坎坷,也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察,发出了“医术救人,所济有限”的感慨。
1894年1月,时年28岁、血气方刚的孙中山策划了一次从“医人”到“医国”转型的实际行动。他一连十天足不出户,草就了将近八千言的《上李傅相书》(《上李鸿章书》),主张学习欧洲各国的“富强之本”,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第一个看到这篇《上李傅相书》的是孙中山的挚友和同志陈少白。他在《兴中会革命史要》里回忆说:“他(孙中山)对于药房也不管理了,就到上海去要把这封信上给李鸿章。我没有办法,就让他去,同时我就替他把两间药房收拾起来,交回那些出过股本的人。”为了“医国”,孙中山把个人的身家豁出去了。
6月,《上李傅相书》辗转交到了李鸿章手中。可惜当时中日甲午战争阴云密布,行将就木的清朝军政大事全赖李鸿章独木支撑,根本无暇接见孙中山,只留下一句话:“等仗打完了以后再见吧。”
孙中山大失所望,立即决定转型。接下来的转型之路迅疾如风:
10月初,孙中山抵达檀香山。
11月24日,在檀香山美商卑涉银行的华人经理何宽的家里召开了兴中会成立大会。何宽、刘祥、李昌等二十余人出席,孙中山为会议主席。所有兴中会会员都阅读了《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并高举右手、向天明誓:“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1895年1月,孙中山返港,准备策划武装起义。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旧日师友,具有强烈反清思想、在香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辅仁文社领导人杨衢云、谢缵泰等人云集响应。
2月21日,香港兴中会成立。干部会议上决定策划广州起义,实施武装暴动。
……
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孙中山完成了从改良主义者到革命党人的蜕变,而且终其一生,矢志不渝。
孙中山的性格、经历、眼界、际遇决定了他就是那个与历史和现实对上暗号的完美“医国”者。
走不通改良主义这条死胡同,矢志振兴中华的孙中山最终只能走上革命这条救国的羊肠小道,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轮船入海,劈波斩浪。第一次搭乘跨海巨轮的少年孙中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遂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少年意气,那时他还不知道,此后四年的异域生活将在他的人生里埋下怎样的种子。
巨轮在茫茫太平洋上航行了25天后,孙中山与母亲抵达檀香山。9月,进入檀香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2年7月,以英语文法考试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当年年底,考入夏威夷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孙中山一度打算在这里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终因兄弟失和,提前退学回国了。
1883年7月,在海外学习生活了4年的孙中山自夏威夷抵达香港,然后改乘一条中国沙船(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回香山县。
1883年11月,孙中山从香山县进入香港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拔萃书院(今拔萃男书院)求学。翌年,转至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成立,孙中山成为首届学生之一,并于189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期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悄然萌芽。他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等人志同道合,经常相聚一起,抨击清廷,互诉抱负,自嘲为“四大寇”。
1892年9月,孙中山应澳门镜湖医院邀请挂牌行医,成为这家中医院的第一位西医师。孙中山具大医仁心,遇有赤贫者就医时,便解囊相助,行医不满三个月便声名鹊起。不久后,他向镜湖医院借钱,自己办了一家中西药局,单独行医。
不想挫折从天而降。澳葡当局以“凡行医于葡境内者,必须持有葡国文凭”为由,先是禁止孙中山给葡萄牙人看病,继而又饬令药房不得为之配药,使其行医事业“猝遭顿挫,虽极力运动,终归无效”。
无奈之下,他只好转道广州、香山等地“游医”。世纪之末,国事日益糜烂,孙中山在一年多的游医生涯中,历经坎坷,也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察,发出了“医术救人,所济有限”的感慨。
1894年1月,时年28岁、血气方刚的孙中山策划了一次从“医人”到“医国”转型的实际行动。他一连十天足不出户,草就了将近八千言的《上李傅相书》(《上李鸿章书》),主张学习欧洲各国的“富强之本”,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第一个看到这篇《上李傅相书》的是孙中山的挚友和同志陈少白。他在《兴中会革命史要》里回忆说:“他(孙中山)对于药房也不管理了,就到上海去要把这封信上给李鸿章。我没有办法,就让他去,同时我就替他把两间药房收拾起来,交回那些出过股本的人。”为了“医国”,孙中山把个人的身家豁出去了。
6月,《上李傅相书》辗转交到了李鸿章手中。可惜当时中日甲午战争阴云密布,行将就木的清朝军政大事全赖李鸿章独木支撑,根本无暇接见孙中山,只留下一句话:“等仗打完了以后再见吧。”
孙中山大失所望,立即决定转型。接下来的转型之路迅疾如风:
10月初,孙中山抵达檀香山。
11月24日,在檀香山美商卑涉银行的华人经理何宽的家里召开了兴中会成立大会。何宽、刘祥、李昌等二十余人出席,孙中山为会议主席。所有兴中会会员都阅读了《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并高举右手、向天明誓:“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1895年1月,孙中山返港,准备策划武装起义。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旧日师友,具有强烈反清思想、在香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辅仁文社领导人杨衢云、谢缵泰等人云集响应。
2月21日,香港兴中会成立。干部会议上决定策划广州起义,实施武装暴动。
……
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孙中山完成了从改良主义者到革命党人的蜕变,而且终其一生,矢志不渝。
孙中山的性格、经历、眼界、际遇决定了他就是那个与历史和现实对上暗号的完美“医国”者。
走不通改良主义这条死胡同,矢志振兴中华的孙中山最终只能走上革命这条救国的羊肠小道,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