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既要听课更要读书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07 人已围观
早些年,我写过一篇随笔《慢阅读与快生活》,介绍了国际上有一派人主张慢阅读的情况。其中提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托马斯主张慢阅读。他严厉批评学校鼓励学生开展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的竞赛,认为这是对阅读价值的破坏。他发现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上快速拉动阅读,一目十行,已经失去完整读完一本书的能力和耐心。托马斯教授为此在课堂上开展慢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回到传统阅读中去 — 大声诵读甚至背诵,要求学生“琢磨”和“品味”文字。
在那篇随笔中我还提到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德国哲学家尼采、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当代作家贾平凹等人关于慢阅读的主张,都是一些逸闻趣事,值得玩味。
那篇随笔也许因为主张慢阅读甚至慢生活,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随后有好几家报刊做了转载。有的寄来稿费,而大多数没有,对此我并不在意,不就是一篇两千多字的东西吗,那点稿费不值得追讨。我只是希望那些文字能引起一些慢阅读的实践探讨。
这些年全民阅读得到提倡,有了许多新气象。我作为多次为开展全民阅读提出过提案的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自然很受鼓舞。在全民阅读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新景象,那就是“社群阅读”,我称之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所谓“众阅读”,包括亲子阅读、校园阅读、机关阅读、读书会阅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我观察这些阅读形式,觉得大体可以引导人们的慢阅读。亲子阅读自不必说,一般不会有为人父母者糊弄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跟他们读书的。校园阅读只要老师加以积极引导,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读下去。机关阅读和读书会阅读则是集体阅读和相互交流,不读书或者不好好读书怎么好意思参与进来?据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中就有几十个读书会,这自然是令人鼓舞的。大学生中间有了读书会,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学生怎么混得下去!如此这般,我对全民阅读的良性发展有了比较充沛的信心。
可是,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两年,App 音频读书成了数字出版的新宠。“得到”App 付费收听的一堂《薛兆丰北大经济学》的下载量一年内达到 20 多万份,公司和教授本人收获颇丰这是自然的。一时间,许多 App 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付费收听课程,例如《张大春细说三国》《蒋勋细说红楼梦》《高晓松:晓松奇谈》《刘苏里:名家大课》等,本人应邀也去凑趣,在百道学习 App 开了一课《精品出版五十讲》,现在正讲到兴头上。如此一来,“知识付费”就成了出版界和阅读界的热词,许多专家出来慷慨陈词,认为出版的本质就是知识付费,由此可以认为,出版业在这一轮数字化浪潮中找到了一条通道,这个通道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意义似乎不亚于诺亚方舟。
不用说,我是赞成把高校名师的名课、行业专家的名讲座放到 App 的音频、视频上让更多人共享的,也赞成一些App 宣称自己要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要不我也不会去凑趣开课的。可是,在网上发现,许多读者现在变得只热衷于用 App 听课,而无暇顾及阅读。有网友留言,说是《三国演义》还没来得及读,听了大春老师的课就差不多知道是怎么回事啦;也有说原先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可是听了蒋勋老师的课,才觉得有趣,还是听课好;更有的留言道,听了《刘苏里:名家大课》,50 本世界学术名著已经一网打尽;等等。受众快乐无比,大有一夜之间学富五车的感觉,我们也就忽然有了不安的感觉。
早些年就听到过对“大学生不读书”的批评。说是现在有相当一些大学生不读书,只靠听课解决学业,认为长此以往不堪设想。以至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放出狠话,他说:“现在读博士很热,读书倒不怎么热。”可谓一语中的。这些年大学生阅读已经有所改善,前面说到北大中文系有几十个读书会就是明证。尤其是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开列中外名著书目,要求本科生四年必须阅读 96 本名著,这可真是下了大招。我打听过,说西南交大学生还真的热衷读书了。
好了,我们的 App 现在要把大学课程搬到网上来了,许多阅读心切、学习心切的年轻人能便捷地听到名师名课,这自然是开讲有益的事情。受众们倘若听了《薛兆丰北大经济学》,再去按照薛教授的课程指导找到相应的著作来研读;倘若听了《刘苏里:名家大课》,再去从中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一种乃至几种学术名著来细读,这自然是善莫大焉。可是,现在媒体很少去做这样的引导,这就令人有所忧虑。正如大学生不能只听课一样,我们全民阅读的社会也不能只去听书籍提要而不去读书,否则,个个都学得一些只言片语,却不再有读完一本书的耐心,我们社会的国民阅读状况将成个什么样子!
还是“得到”App 的掌门人罗辑思维(罗振宇)讲得好。他看到出版业出现行业迷茫和恐慌,就安慰道:你们出版社不用紧张,我们 App 不过是坐在餐厅里的食客,吧唧吧唧嘴,引得别人都来吃,你们才是开饭店做大菜的,没有你们的书,我们吧唧吧唧什么(大意)!罗辑思维会说话,因为说的是实话。事实正是如此。如果顾客只顾得看别人吧唧吧唧嘴吃得香,结果却忘了自己点菜吃饭,岂不可笑?现在,我们的读者下载了一些音频视频,却自己不再去读书,不再去耐心读完整的书,那就实在是可惜了。
2018 年 3 月
在那篇随笔中我还提到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德国哲学家尼采、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当代作家贾平凹等人关于慢阅读的主张,都是一些逸闻趣事,值得玩味。
那篇随笔也许因为主张慢阅读甚至慢生活,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随后有好几家报刊做了转载。有的寄来稿费,而大多数没有,对此我并不在意,不就是一篇两千多字的东西吗,那点稿费不值得追讨。我只是希望那些文字能引起一些慢阅读的实践探讨。
这些年全民阅读得到提倡,有了许多新气象。我作为多次为开展全民阅读提出过提案的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自然很受鼓舞。在全民阅读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新景象,那就是“社群阅读”,我称之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所谓“众阅读”,包括亲子阅读、校园阅读、机关阅读、读书会阅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我观察这些阅读形式,觉得大体可以引导人们的慢阅读。亲子阅读自不必说,一般不会有为人父母者糊弄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跟他们读书的。校园阅读只要老师加以积极引导,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读下去。机关阅读和读书会阅读则是集体阅读和相互交流,不读书或者不好好读书怎么好意思参与进来?据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中就有几十个读书会,这自然是令人鼓舞的。大学生中间有了读书会,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学生怎么混得下去!如此这般,我对全民阅读的良性发展有了比较充沛的信心。
可是,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两年,App 音频读书成了数字出版的新宠。“得到”App 付费收听的一堂《薛兆丰北大经济学》的下载量一年内达到 20 多万份,公司和教授本人收获颇丰这是自然的。一时间,许多 App 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付费收听课程,例如《张大春细说三国》《蒋勋细说红楼梦》《高晓松:晓松奇谈》《刘苏里:名家大课》等,本人应邀也去凑趣,在百道学习 App 开了一课《精品出版五十讲》,现在正讲到兴头上。如此一来,“知识付费”就成了出版界和阅读界的热词,许多专家出来慷慨陈词,认为出版的本质就是知识付费,由此可以认为,出版业在这一轮数字化浪潮中找到了一条通道,这个通道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意义似乎不亚于诺亚方舟。
不用说,我是赞成把高校名师的名课、行业专家的名讲座放到 App 的音频、视频上让更多人共享的,也赞成一些App 宣称自己要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要不我也不会去凑趣开课的。可是,在网上发现,许多读者现在变得只热衷于用 App 听课,而无暇顾及阅读。有网友留言,说是《三国演义》还没来得及读,听了大春老师的课就差不多知道是怎么回事啦;也有说原先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可是听了蒋勋老师的课,才觉得有趣,还是听课好;更有的留言道,听了《刘苏里:名家大课》,50 本世界学术名著已经一网打尽;等等。受众快乐无比,大有一夜之间学富五车的感觉,我们也就忽然有了不安的感觉。
早些年就听到过对“大学生不读书”的批评。说是现在有相当一些大学生不读书,只靠听课解决学业,认为长此以往不堪设想。以至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放出狠话,他说:“现在读博士很热,读书倒不怎么热。”可谓一语中的。这些年大学生阅读已经有所改善,前面说到北大中文系有几十个读书会就是明证。尤其是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开列中外名著书目,要求本科生四年必须阅读 96 本名著,这可真是下了大招。我打听过,说西南交大学生还真的热衷读书了。
好了,我们的 App 现在要把大学课程搬到网上来了,许多阅读心切、学习心切的年轻人能便捷地听到名师名课,这自然是开讲有益的事情。受众们倘若听了《薛兆丰北大经济学》,再去按照薛教授的课程指导找到相应的著作来研读;倘若听了《刘苏里:名家大课》,再去从中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一种乃至几种学术名著来细读,这自然是善莫大焉。可是,现在媒体很少去做这样的引导,这就令人有所忧虑。正如大学生不能只听课一样,我们全民阅读的社会也不能只去听书籍提要而不去读书,否则,个个都学得一些只言片语,却不再有读完一本书的耐心,我们社会的国民阅读状况将成个什么样子!
还是“得到”App 的掌门人罗辑思维(罗振宇)讲得好。他看到出版业出现行业迷茫和恐慌,就安慰道:你们出版社不用紧张,我们 App 不过是坐在餐厅里的食客,吧唧吧唧嘴,引得别人都来吃,你们才是开饭店做大菜的,没有你们的书,我们吧唧吧唧什么(大意)!罗辑思维会说话,因为说的是实话。事实正是如此。如果顾客只顾得看别人吧唧吧唧嘴吃得香,结果却忘了自己点菜吃饭,岂不可笑?现在,我们的读者下载了一些音频视频,却自己不再去读书,不再去耐心读完整的书,那就实在是可惜了。
2018 年 3 月
很赞哦! ( )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青少年如何深阅读
下一篇: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