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数字化时代:青少年如何深阅读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07 人已围观

自从有新闻纸开始到现在的新媒体阅读,深度阅读一直在受到消减。这种消减虽说是必然的,但是应该引起注意。所谓必然,因为人类的阅读永远处于浅阅读和深阅读,快阅读和慢阅读,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这么一个矛盾状态和转换过程当中。人类不可能没有碎片化的阅读,不可能没有浅阅读,不可能没有泛读,不可能没有快读,这是一个正常的阅读生态,可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提倡深阅读呢?

因为深阅读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可以说,如果没有深阅读,那么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思想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衰落下去。如果人人都是140 字的微博,每天只在微信上浏览片段文章,怎么会有深刻的思考?人们将处于碎片化信息的纠缠中,社会将堕落在肤浅化、娱乐化的云雾里。也许,对于中老年人,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因为中老年人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可是,对于青少年,对于正在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他们,这就显得至关紧要。

所谓深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泛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提出来的,是指深度的阅读、深刻的理解,而要深刻理解就需要完整阅读,深阅读也就同时是指整体性阅读。如果孩子读过一部长诗,或者读过大诗人的诗选,他的整个境界就很不一样,就不可能为一首小诗就满足自得。一个人读到一些信息、一些短篇觉得好玩,然而可能那些感受稍纵即逝。如果一个人读了一部长篇经典小说,就可能终身难忘。对于个人修养,有过深阅读和只有过浅阅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青少年,特别需要有深度的阅读,有了深度的阅读才有优秀价值观的深度建立。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数字阅读对青少年的深度阅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和消解。孩子可能从碎片化阅读中,知道了事情,但没有形成知识;也许有了一些知识,但没有理解或没有形成理念;可能有了一点理念,但没有形成理论;因为没有深度思考,最终没能培养好自己的心智,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那么,是不是每天拿着手机、iPad 或在电脑上,就不可能进行深度阅读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已经跟传统的深度阅读不太一样了。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可能载体不同,可以通过手机、iPad、电脑来读;可能传播渠道不同,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这样一来,我们同样可以连贯地阅读长篇大著,也还可以利用新载体、新渠道检索到阅读中需要立刻了解的相关知识,使得阅读不仅是一个深度阅读,还是带有一定广度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时代仍然可以使得我们的深度阅读成为可能。

我主张青少年更多地去读完整的纸书,因为在纸书面前,我们会比较宁静一些,古人说“不静无以学”,这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反对使用新载体来读。为此我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忙碌时,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看手机、iPad,总比什么也不看好;闲暇时,还是要读完整的书,可以在电子阅读器、手机上读,但最好还是读纸书。一个人不能总“忙时读屏”。碎片化阅读,像吃零食,可以不断抚慰我们的心灵,满足一时的欲望,可是零食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而深度阅读就像是我们的主食,人要身体健康还是要坚持吃主食。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还有一些意志薄弱者迷恋零食不能自返。有益的阅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生态上,各种阅读相得益彰,这样全民阅读才能保证持续推进。

从全民阅读的大格局来看,开展和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是改善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最重要的基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出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在中小学设立阅读课的建议》。我们认为,只有着力从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培养好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使他具备深度阅读的能力,而且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目前,我们的校园阅读还较少往阅读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较少帮助青少年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更多的还是保证学生有书读、多读书,很少教会学生善读书。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立阅读课。可以单设一门课,专讲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时间,也可以在语文课里设计一个单元,专讲阅读方法。从小学就要教,一直到高中,要把阅读的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教给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讲,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且将终身受益。

2017 年 9 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