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中国的“硅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1993年 4月,矗立在葱茏绿意间的市委办公楼里,厉有为闻着从窗口漫溢而入的花香,心潮起伏不已。从现在起,他正式接替李灏,成为深圳新一任市委书记。深圳这面迎风猎猎的改革开放大旗,开始由他担负旗手的职责。
从市长升任市委书记,厉有为没有丝毫“云开日出乾坤朗,强劲春风鸢飞扬”的喜色,而是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倍感莫大的压力。一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全国改革开放新的浪涛激荡而起:上海浦东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奋起直追,环渤海、中西部也战鼓声声,昂然前行。这些地方不甘人后,意图与深圳齐头并进,有些地方吸引外资的力度还超过了深圳。不进则退,厉有为开始思考深圳新的航向。
他决定放弃多年来让深圳声名鹊起的加工贸易红利。这年底,他主持出台了一项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规定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凡属于污染环境的,必须坚决迁走。
1994年 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踏着热浪再次来到了深圳。厉有为等负责人陪同时,他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要求发展经济特区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话说到厉有为心坎去了,但摈弃了“三来一补”企业,“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呢?长时间的思索后,他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早期,深圳吸引的“三来一补”企业,大多数是垂垂老矣的夕阳工业,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发展初期必然经历的。但随着发展的逐渐积累,以及全球科技浪潮的兴起,顺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
厉有为清楚,他的前任梁湘和李灏早就关注过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梁湘刚到深圳时,构想了一系列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进入特区,带来一时的繁荣后,他敏锐地发现了深圳工业发展的后劲问题。
这时,美国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出版。《第三次浪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工业、信息化三个阶段,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书中描绘了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电脑将成为世界的主角,人类的知识信息正在以几十倍几百倍的速度增长;人类的生产方式曾经是个体劳动到大工业生产,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要在家办公。梁湘读到这部书,又阅读了许多关于美国硅谷的资料,很是震撼,也颇受启发。
他认为,为了深圳发展的未来,必须重视发展先进工业,并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工业项目。他思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觉得除了借鉴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外,必须立足国内,借助中国科学院的力量。
1984年初,梁湘的思路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梁嘉的认可。他又专程北上,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详谈,周光召也十分支持。双方洽谈后,一个合作的方案出台了。中科院和深圳各投资 1000万元人民币,合办深圳科技工业园。同时,中科院派司长张翼翼到深圳进行筹组工作,还答应给予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深圳市则在人才的调动、户口、住房、职称和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不久,梁湘去大洋彼岸的美国考察,特意到久闻其名的硅谷取经。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顶尖的高新技术王国,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是依托斯坦福大学等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一流大学,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和生产为一体。梁湘满怀歆慕,在这块人才高地徘徊许久,尤其留意有关科技体制和管理经验的内容。
随后,他在硅谷举办了一个座谈会,盛情邀请了诸多中国留学生参加。会上,他详细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情况,重点谈到了对于人才的优惠政策。他最后热情洋溢地说,欢迎留学生回国建设特区,为祖国发展高新技术服务。留学生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青春、充满激情的深圳,兴奋不已,当场有人报名,许诺归国后去南海之滨效力。
1985年 3月,深圳市委和梁湘又客客气气邀请中国科学院 30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员来到深圳。一番热烈研讨,集思广益后,专家们制定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梁湘和市委其他领导人仔细审核完毕,连连点头。
这一规划提出了深圳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前者是发展短、平、快,而且风险小、投资少、回报快的项目;后者则高瞻远瞩,要着重发展电子、通信、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项目。
规划还设想成立科技工业园总公司,总目标是在深圳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其他部门的科研成果,将这些技术和成果转化为产品,逐步形成有深圳特色的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从市长升任市委书记,厉有为没有丝毫“云开日出乾坤朗,强劲春风鸢飞扬”的喜色,而是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倍感莫大的压力。一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全国改革开放新的浪涛激荡而起:上海浦东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奋起直追,环渤海、中西部也战鼓声声,昂然前行。这些地方不甘人后,意图与深圳齐头并进,有些地方吸引外资的力度还超过了深圳。不进则退,厉有为开始思考深圳新的航向。
他决定放弃多年来让深圳声名鹊起的加工贸易红利。这年底,他主持出台了一项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规定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凡属于污染环境的,必须坚决迁走。
1994年 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踏着热浪再次来到了深圳。厉有为等负责人陪同时,他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要求发展经济特区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话说到厉有为心坎去了,但摈弃了“三来一补”企业,“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呢?长时间的思索后,他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早期,深圳吸引的“三来一补”企业,大多数是垂垂老矣的夕阳工业,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发展初期必然经历的。但随着发展的逐渐积累,以及全球科技浪潮的兴起,顺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
厉有为清楚,他的前任梁湘和李灏早就关注过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梁湘刚到深圳时,构想了一系列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进入特区,带来一时的繁荣后,他敏锐地发现了深圳工业发展的后劲问题。
这时,美国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出版。《第三次浪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工业、信息化三个阶段,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书中描绘了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电脑将成为世界的主角,人类的知识信息正在以几十倍几百倍的速度增长;人类的生产方式曾经是个体劳动到大工业生产,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要在家办公。梁湘读到这部书,又阅读了许多关于美国硅谷的资料,很是震撼,也颇受启发。
他认为,为了深圳发展的未来,必须重视发展先进工业,并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工业项目。他思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觉得除了借鉴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外,必须立足国内,借助中国科学院的力量。
1984年初,梁湘的思路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梁嘉的认可。他又专程北上,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详谈,周光召也十分支持。双方洽谈后,一个合作的方案出台了。中科院和深圳各投资 1000万元人民币,合办深圳科技工业园。同时,中科院派司长张翼翼到深圳进行筹组工作,还答应给予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深圳市则在人才的调动、户口、住房、职称和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不久,梁湘去大洋彼岸的美国考察,特意到久闻其名的硅谷取经。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顶尖的高新技术王国,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是依托斯坦福大学等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一流大学,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和生产为一体。梁湘满怀歆慕,在这块人才高地徘徊许久,尤其留意有关科技体制和管理经验的内容。
随后,他在硅谷举办了一个座谈会,盛情邀请了诸多中国留学生参加。会上,他详细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情况,重点谈到了对于人才的优惠政策。他最后热情洋溢地说,欢迎留学生回国建设特区,为祖国发展高新技术服务。留学生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青春、充满激情的深圳,兴奋不已,当场有人报名,许诺归国后去南海之滨效力。
1985年 3月,深圳市委和梁湘又客客气气邀请中国科学院 30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员来到深圳。一番热烈研讨,集思广益后,专家们制定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梁湘和市委其他领导人仔细审核完毕,连连点头。
这一规划提出了深圳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前者是发展短、平、快,而且风险小、投资少、回报快的项目;后者则高瞻远瞩,要着重发展电子、通信、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项目。
规划还设想成立科技工业园总公司,总目标是在深圳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其他部门的科研成果,将这些技术和成果转化为产品,逐步形成有深圳特色的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很赞哦! ( )
上一篇:南岭村:一个村庄的传奇
下一篇:苦难铸就辉煌:华为的深圳故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