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苦难铸就辉煌:华为的深圳故事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1987年 9月 15日,入秋才不久,日光便陡然收敛了往昔的暴烈,风里有了些许凉意。深圳湾畔一间出租屋里,6个汉子神情端肃,没有仪式,没有鲜花,也没有豪言。一个民间科技公司像钻出地面的嫩芽,在几个汉子内心的忐忑中,草草诞生了。出租屋是他们的办公场所,也是他们的宿舍和餐厅。

仪式有些潦草,但公司的大名卓然不俗。“华为”,寄寓“中华有为”,即中华大有作为。他们面前那张脱了不少油漆的桌上,摆放着一份墨痕犹新的《关于成立“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批复》文件,内容已被几个人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烂熟于胸了。

取意“中华有为”,只能算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或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 6个人掏光家底,集资 2万元后,身无分文,寒碜得紧。6人中的“老大”、公司负责人任正非更是落魄至极。

老话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任正非年已 43岁,却不得不重起炉灶,从头再来。他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涩,万千往事也像放映电影一般一桩桩浮在了眼前。

1944年 10月,他出生于偏远的贵州省镇宁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兄弟姊妹 7个,加上父母共 9人。一家人全靠父母微薄的薪水过活,日子十分清寒。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任正非懂事早,凭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1963年考入了当时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了山区一名难得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他刻苦攻读,尤其对《毛泽东选集》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时常揣摩,手不释卷。

行将毕业时,“文革”的风暴席卷而来,瞬间将他家卷入深渊。他的父亲成为“臭老九”,身陷牛棚,常被头戴高帽,脸抹得漆黑,拉到街上游街示众。任正非偶然得悉后,心急如焚扒火车回家看望父亲,中途被凶神恶煞的查票人赶下车,费尽了一番周折,终于回到了家。到家时,父亲刚被放了出来,叮嘱他回学校好好读书,把唯一一双皮鞋也给了他。

任正非含泪回到重庆,很快迎来了毕业。他眼中透着坚毅,选择到部队中接受煅练,成为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一员。部队是一个大熔炉,作为最缺的技术人才,任正非先后参与了“011”等多个军事工程的建设,还获得了一项殊荣 —被战友们称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1976年 12月,一个喜讯传遍军营,任正非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空气压力天平,填补了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由中国计量科学院向全国推广。

“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急速上升。1978年 3月,任正非作为青年知识精英,带着春天里的喜气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而且获得了殊为难得的奖励。

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 8月,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中央军委做出重大决策,撤销了基建工程兵这一兵种。两万多工程兵满含复杂的情绪,集体转业到深圳时,已是副团级干部的任正非也选择离开部队,惴惴然南下深圳,进入南海石油集团,开始了陌生的生活。

不曾想,在他担任南海石油集团所属电子分公司经理,正准备有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建树时,却一夜间被人骗走了 200万元。在“万元户”都是凤毛麟角,堪称富豪的年代,这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损失惨重的公司无法可想,只得愤然将任正非除名。

任正非仰望苍穹,欲哭无泪。短短几年间,命运之神又将他抛入幽暗的谷底。这时,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陋室里,做饭、吃饭都在逼仄的阳台上。父亲烟瘾大,但买不起商店的香烟,只能抽贵州老家带来的劣质烟草,母亲则只在市场捡剩下的鱼虾和最便宜的蔬菜,一家人的生活重新陷入了困顿。

人到中年,一切几乎清零,任正非吞下生活的苦水,开始为“活下去”而打拼。

一次,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上门,东拉西扯寒暄后转入正题,请他帮忙卖些设备。那时的任正非正像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寻找赚钱养家的门路,答应试一试。卖了几次,稍稍熟悉这一行后,他蓦然想,深圳市政府正鼓励兴办民间科技企业,自己为何不开个科技公司单干呢?他兴冲冲出门,一一找到平素往来密切的五个好友商量,他们都很赞同。说干就干,几个人便跑东跑西,忙活起来。

于是,有了默然落地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有了这天惨淡开张的日子。

公司虽然开张了,但任正非和几个伙伴都是商海新手,资金也捉襟见肘,只能饥不择食,什么赚钱做什么。减肥药品、火灾报警器和气浮仪等,公司都不弃涓流,欣然接纳。他们白天跑业务,晚上睡仓库地板,累得像几头驴,还有一度半年发不出工资,只好贷款来维持最简单的运转。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