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自主创新:不负时代的战略抉择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大学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粤海街道,不到15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华为、中兴、大疆等知名企业,以“蚂蚁”的体格输出了“大象”的能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深圳能成功实现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为什么深圳能“量产”充满活力的科技企业?40多年间,全球科技产业数次洗牌,深圳的科创行业几度焕新,华为、腾讯、比亚迪、光启、大疆、研祥、迈瑞、大族激光……这些活力四射、风采各异的科技企业拔地而起、交相辉映,它们与深圳这座梦想之城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如果说其他城市的历史要到图书馆里去找,那么深圳的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创业者的每一个脚步都在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
深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靠劳动密集型外贸加工起步的。那时的主要产业形态是“三来一补”,也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以及补偿贸易。香港出钱出技术,深圳出人出地,是承接转包式的生产加工。由于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企业依赖性强,附加值低。流水线、“打工妹”是那一阶段的关键词。那时的“深圳加工”离“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路还很远。深圳的起步虽然充满了洗脚上田的味道,但这座年轻城市敢闯敢试、目光长远:深圳适时把握了国际新技术浪潮和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发展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代工、转包向自主创新转变。1987年2月,深圳重磅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文件中明确指出:“科技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科技人员能拿股权了,能靠技术和管理要素发家致富了!这是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了实处,它也开启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赶超欧美的大幕。
为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1991年,《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出台,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199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发布,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思路。90年代中期,深圳进入“第二次创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决策从根本上强健了深圳经济的筋骨。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9.19%。高新技术不仅成为抗击风浪的利器,也越发突显了这座城市改革创新的文化品格。
二、营造创新创业的一片海
从政策支持的角度去梳理深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培育与扶持,你会发现,深圳已经形成互相支撑、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涉及金融、资本、法制、人才、技术、孵化平台、产品配套市场等方方面面。比如中小板、创业板证券市场和大批天使投资基金等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创办于1999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科技园、软件园等各种培育平台发挥了孵化和集聚效应……这些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形成合力,使得深圳迅速成为创新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创新环境好的创业乐土。
综观深圳体制机制创新,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第一,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找准了方向,这一战略抉择影响深远。深圳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超越“亚洲四小龙”,与当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瞻性战略抉择分不开。第二,伴随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是深圳市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圳最早提出简政放权,率先进行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打造廉洁高效政府。深圳的政府部门不是指手画脚或亲自上阵,而是营造一片公平竞争的海,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有梦想的小舢板成长为纵横四海的巨轮。
一、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
深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靠劳动密集型外贸加工起步的。那时的主要产业形态是“三来一补”,也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以及补偿贸易。香港出钱出技术,深圳出人出地,是承接转包式的生产加工。由于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企业依赖性强,附加值低。流水线、“打工妹”是那一阶段的关键词。那时的“深圳加工”离“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路还很远。深圳的起步虽然充满了洗脚上田的味道,但这座年轻城市敢闯敢试、目光长远:深圳适时把握了国际新技术浪潮和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发展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代工、转包向自主创新转变。1987年2月,深圳重磅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文件中明确指出:“科技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科技人员能拿股权了,能靠技术和管理要素发家致富了!这是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了实处,它也开启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赶超欧美的大幕。
为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1991年,《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出台,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199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发布,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思路。90年代中期,深圳进入“第二次创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决策从根本上强健了深圳经济的筋骨。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9.19%。高新技术不仅成为抗击风浪的利器,也越发突显了这座城市改革创新的文化品格。
二、营造创新创业的一片海
从政策支持的角度去梳理深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培育与扶持,你会发现,深圳已经形成互相支撑、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涉及金融、资本、法制、人才、技术、孵化平台、产品配套市场等方方面面。比如中小板、创业板证券市场和大批天使投资基金等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创办于1999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科技园、软件园等各种培育平台发挥了孵化和集聚效应……这些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形成合力,使得深圳迅速成为创新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创新环境好的创业乐土。
综观深圳体制机制创新,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第一,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找准了方向,这一战略抉择影响深远。深圳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超越“亚洲四小龙”,与当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瞻性战略抉择分不开。第二,伴随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是深圳市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圳最早提出简政放权,率先进行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打造廉洁高效政府。深圳的政府部门不是指手画脚或亲自上阵,而是营造一片公平竞争的海,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有梦想的小舢板成长为纵横四海的巨轮。
很赞哦! ( )
上一篇:创建资本市场,打通金融血脉
下一篇: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开放的世界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