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开放的世界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大学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如果说“改革”彰显了深圳“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那么“开放”则显示出深圳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决心。回顾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的跨越发展,“开放”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视角。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本章内容将与同学们一起回顾深圳对外开放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使得大家可以获得纵览历史的宏观视角;同时,本章还以几个生动的案例帮助大家获得身临其境的微观体察。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在深圳实现突破,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20世纪70年代末,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升级的客观需求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树立的开放典范,使得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将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承受着民众大规模“逃港”的巨大政治压力。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等领导认识到,“逃港”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地巨大的经济差距:当时宝安县一个农民每天的劳动收入大概为0.7到1.2元,生活十分艰难,有时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而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经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4080美元,两地相差100倍。广东省向中央提出要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中国香港和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意见。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
随着对外开放窗口的打开,深圳从最早的出口加工区,慢慢转型为工业、商业、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特区,在较短时间使落后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吸引到一批港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深圳经济特区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批内地外贸型国有企业来深圳设立外贸窗口企业,使深圳也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对深圳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表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随后沿海14个城市整体开放,形成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大格局。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深圳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从而使我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1992年1月19—29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等地,要求深圳和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广东省和深圳市立即推动了“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调整,提出要着重抓八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强化开放意识,扩大开放区域,拓展对外开放形式,扩大海外市场,放宽开放政策,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工作,抓紧培养和造就扩大开放所需的各种人才。
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考察深圳,指出:深圳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还要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深圳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进入“增创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时期,深圳通过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来改善投资环境,以体制对接保证进一步对外开放。设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大胆吸引外资,为市内企业在香港上市探索新路子。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在深圳实现突破,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20世纪70年代末,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升级的客观需求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树立的开放典范,使得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将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承受着民众大规模“逃港”的巨大政治压力。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等领导认识到,“逃港”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地巨大的经济差距:当时宝安县一个农民每天的劳动收入大概为0.7到1.2元,生活十分艰难,有时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而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经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4080美元,两地相差100倍。广东省向中央提出要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中国香港和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意见。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
随着对外开放窗口的打开,深圳从最早的出口加工区,慢慢转型为工业、商业、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特区,在较短时间使落后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吸引到一批港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深圳经济特区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批内地外贸型国有企业来深圳设立外贸窗口企业,使深圳也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对深圳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表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随后沿海14个城市整体开放,形成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大格局。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深圳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从而使我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1992年1月19—29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等地,要求深圳和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广东省和深圳市立即推动了“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调整,提出要着重抓八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强化开放意识,扩大开放区域,拓展对外开放形式,扩大海外市场,放宽开放政策,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工作,抓紧培养和造就扩大开放所需的各种人才。
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考察深圳,指出:深圳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还要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深圳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进入“增创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时期,深圳通过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来改善投资环境,以体制对接保证进一步对外开放。设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大胆吸引外资,为市内企业在香港上市探索新路子。
很赞哦! ( )
上一篇:自主创新:不负时代的战略抉择
下一篇:深圳经济特区的香港籍开山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