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

作者:王京生 来源:《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阅读与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kysia 2023-02-02 人已围观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受人尊重的地方。有的因其历史的久远,有的因其风光和建筑的美丽,有的因其富裕与繁华,有的因其出过名垂青史的显赫人物……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以其经济上的发展成就,铸造了城市自身的历史与传奇,赢得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与“另眼相看”。但是,单靠经济上的成功,很难获得与维持别人的普遍尊重。在我看来,深圳应当成为因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人应当成为因爱读书而被人钦佩的群体。无论如何,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因为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总是一件特别让人骄傲的事情。

其实,对读书和读书人的尊重早已是中国社会的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种种看似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文化面向。

就个人而言,中国历史上能识字读书的人总是被高看一眼。因为在人们看来,“知书达理”构成了读书人的本质特征。西汉时期的匡衡“凿壁偷光”与借书苦读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正是中国人爱读书的一种表征;“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正是中国社会看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一个缩影。以此观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即便有千个不是,有一点却是最值得肯定的,即它在形成倡导读书、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始终是个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读书是求取事业功名的途径,并且是最干净的途径,自古以来无人置疑。但这远非读书人追求的全部价值。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读书成了他们本性的一部分,成了一种永不满足、无穷无竭的欲望,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高级享受。不问功名,不计利害,畅游书海,含英咀华,浸润其中,乐于其中,可以食无鱼,不可居无竹,更不可读无书,这才是读书的真境界。甚至四季也可以与读书之乐如此微妙地结合起来:“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清代学者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写的这段话,可以说把阅读的神韵解说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读书本身给人带来的无限快意。

就家庭而言,因一代或几代人都爱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书香门第”的例子,在历史上更是举不胜举。其中,江苏常熟翁氏家族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常熟翁氏家族以翁同龢最为知名。他出身名门,家势显赫。其父翁心存为清代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及两帝老师,长兄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三兄翁同爵官至湖北巡抚。翁同龢本人幼承家训,饱读诗书,文才出众,为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官至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为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状元,另一侄子翁曾桂官至浙江布政使,侄孙翁斌孙,官至直隶提法使。翁氏一家,父子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功名福泽,在晚清汉族的书香门第家族中实属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也许可以在常熟翁家巷(又称状元坊)随处可见的对联中找到:“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彩衣堂联);“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书楼阁联)。依此而言,书香门第的真正本性与特征,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于表面上的家族礼教,而在于家族中形成一种与书为伍、享受读书之乐的共同喜好,在于一种尊重文化、追求新知的内在氛围的凝聚与传承。事实上,随着时光的流逝,翁氏家族至今还备受人们的景仰与追怀,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其取得的赫赫功名,更是因为社会对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肯定与认同。

在中国的人文传统中,个人、家庭因爱读书而备受尊重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一座城市因其读书人多而使城市有历史地位的例子也不少见,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若苏州。唐宋以来,随着江南的大规模开发及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与此同时,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也繁荣发达起来,其人文鼎盛的状况,在时任苏州刺史的唐朝诗人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他的意思是说苏州不仅经济发展好,对国家的财富做出了大贡献,而且文化昌盛,文人荟萃,让人叹为观止。事实上,“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的说法还有来自数据上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状元有114 名,其中苏州就有26 名;张慧剑编著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收江苏各地文人5420 人,苏州一地有1290 人;近代以来,苏州所出的文化名人更是数量惊人。苏州风物清嘉,地灵人杰,之所以自古就是一方养育人才、滋润人才、造就人才的风水宝地,最主要的原因无疑与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读书氛围与人文传统紧密相关,一方面铸就了苏州独特的城市历史地位与苏州人对自己城市历史的无比自豪,另一方面也使苏州这座城市获得了世人广泛的尊重与敬意。

与苏州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比起来,深圳的城市历史无疑是极短暂的。但新城市自有新气象,且不论经济方面的情况,单就深圳的读书现象而言,就可窥见其城市精神与文化活力:深圳的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15 年位居全国第一;在20 世纪80 年代全国图书馆业陷于低谷时,深圳的图书馆却人满为患、座无虚席;1996 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书城举行,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 深圳人的读书热情之高,曾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而要追究深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读书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出于个人的需要,比如想以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也许与深圳较高的市民素质有关,据统计,目前在深圳有56 万专业技术人员,3 万多名硕士、博士,1 万余名海外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市民的平均年龄不到30 岁,正当读书学习的好年华;也许与深圳政府20 年来的努力也密不可分,历届政府在努力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积极建构学习型社会,加强引导市民的读书行为,近年来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和将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都使深圳人爱读书、以读书促进个人和城市发展的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与加强,深圳也因此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说到深圳的读书现象,不能不提到深圳读书月活动。作为国内首创的由政府倡导主办的群众性大型读书活动,深圳读书月旨在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最大限度实现市民读书求知的文化权利。其各项活动因贴近市民、深入社区、融入生活,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前5 届读书月累计举办500 多项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达1000 多万人次,已成为深圳的一个文化品牌,并广受全国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赞誉。

深圳读书月活动的重头戏是“深圳读书论坛”。如果说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给深圳带来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和文化气息,展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风采和活力,那么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深圳读书论坛”则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丰富了学术文化资源,增强了深圳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对话的能力。自2001 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深圳读书论坛”就请来了饶宗颐、余秋雨、谢冕等著名学者,成为该届读书月活动最大的亮点。随后几届又陆续邀请了王蒙、金庸、李欧梵等30 多位文化名人抵深设坛开讲,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活健康等众多领域,吸引广大市民热情参与,演讲场场爆满。它也因此被誉为“深圳人的文化大餐”。

深圳尽管目前还没有多少学术大家,但不缺少整合国内外流动的文化资源的能力,更不缺少对高品位学术文化的执着追求。通过深圳读书论坛,我们近距离地聆听学术大家的声音,领略学术大家的风采,从中获取知识、砥砺精神。它的开设为城市学术文化的普及、人文精神的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城市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终极意义是文化。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包括“读书论坛”演讲嘉宾在内的国内外文化人士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深圳读书论坛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深圳文化也不会有今天的勃勃生机。希望广大文化工作者顺应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坚定不移地肩负起特区新的使命,把握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继续办好包括“深圳读书论坛”在内的各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构建学习型城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作重要的使命,为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推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全面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深圳的城市文化品位。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