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拓荒牛”的“前世今生”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大学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全国2万转业军人来到深圳,建设深圳,他们面前是荆棘荒草地,身后崛起一座不夜城。他们是艰苦奋斗的“拓荒牛”,为深圳的发展立下了功勋,他们就是深圳基建工程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为了迅速开展建设,国家决定抽调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南下深圳。1979年12月24日,来自辽宁鞍山的“先头部队”,在漫天飞雪中踏上了南下的旅程,坐了五天四夜的“闷罐车”抵达深圳,成为特区最早的“拓荒牛”之一,打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枪”。
基建工程兵们满怀希望和热情进入深圳,在大家的想象中,毗邻繁荣香港的深圳应该也是一个发展得不错的城市,但是眼前荒凉落后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建筑破旧,罗湖老东门一带是市区中心,街道很短,不过几分钟,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5层高的深圳旅店,街道很多地方都是土路。
对深圳最初的印象,当时的战士至今记忆犹新:“抵达深圳火车站后,一下车,看到前面的广场四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污水横流,一片荒芜,路上基本看不到本地的年轻人,目之所及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整个城市的面貌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战士们驻扎在现今的深圳市政府大楼所在地附近,当地“路通、水通、电通”均未实现,基建工程兵战士们抵达后第一晚,没有生活用水,无法做饭。附近老百姓见状,让战士们先用自家的井水,这才解决了做饭的问题。然而,吃饭问题解决了,睡觉时又遇波折——战士们躺下后,发现竟然有蛇钻进了被子,荒芜程度可见一斑。
如此艰苦的条件,战士们是怎么克服的?他们说:“我们的战士有满腔热血和坚强意志!作为‘开路先锋’,我们来之前心中就有一个使命,就是——‘进得来,站得住,打得响’,我们要为后来的大部队做铺垫。”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蓝图已经绘制,但是严重缺乏建筑人才,成了当时最大的阻碍。当时,整个深圳只有一个不足500人的宝安县建筑公司,既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也没有建设大工程的经验。由基建工程兵组建的部队,首次完成了一座大型建筑的修建,即深圳市政府大楼。
当时的深圳,市场物资供应情况很差,十字镐、铁锹等最普通的施工工具也很难买到。挖地基时,施工工具严重不足,大家只好轮换使用。白天的活干不完,晚上接着干。挖好地基后,一场大暴雨把地基坑变成了水塘。关键时刻抽水机坏了,战士们只好用洗脸盆接力排水。主体工程建设开始后,施工材料运输跟不上,大家肩扛手抬地把所需材料运到作业面上。战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大楼,给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干部们一个惊喜。
基建工程兵像老黄牛一样在泥水中拼搏,在一砖一瓦中挥洒汗水,展现了深圳人的拼搏精神。
如今,很多当年的基建工程兵已经退休了,但他们有空还是会到红岭大厦、电子大厦附近转转,看看自己曾经参建过的“作品”。“深圳发展太快了,以前这些都是深圳的地标,现在早就已经被很多更高、更漂亮的大楼取代了。”说起这些,他们脸上不但没有失落,还自家地笑了起来:“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以前的小镇,到现在的一线城市,我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骄傲,为这片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热土感到自豪!”
现在,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还是大湾区的重点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论城市怎么发展,下一代都要不忘初心,继承“拓荒牛”精神:“牛是最忠厚老实的,只会往前拉,不会往后退,我们的城市也一样,在一辈又一辈建设者的默默耕耘下,只会越来越好!”
▲图1 1982年,2万基建工程兵奉命赴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摄影:周顺斌)
▲图2 1981年,部队干部到施工现场检查质量安全工作(摄影:周顺斌)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为了迅速开展建设,国家决定抽调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南下深圳。1979年12月24日,来自辽宁鞍山的“先头部队”,在漫天飞雪中踏上了南下的旅程,坐了五天四夜的“闷罐车”抵达深圳,成为特区最早的“拓荒牛”之一,打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枪”。
基建工程兵们满怀希望和热情进入深圳,在大家的想象中,毗邻繁荣香港的深圳应该也是一个发展得不错的城市,但是眼前荒凉落后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建筑破旧,罗湖老东门一带是市区中心,街道很短,不过几分钟,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5层高的深圳旅店,街道很多地方都是土路。
对深圳最初的印象,当时的战士至今记忆犹新:“抵达深圳火车站后,一下车,看到前面的广场四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污水横流,一片荒芜,路上基本看不到本地的年轻人,目之所及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整个城市的面貌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战士们驻扎在现今的深圳市政府大楼所在地附近,当地“路通、水通、电通”均未实现,基建工程兵战士们抵达后第一晚,没有生活用水,无法做饭。附近老百姓见状,让战士们先用自家的井水,这才解决了做饭的问题。然而,吃饭问题解决了,睡觉时又遇波折——战士们躺下后,发现竟然有蛇钻进了被子,荒芜程度可见一斑。
如此艰苦的条件,战士们是怎么克服的?他们说:“我们的战士有满腔热血和坚强意志!作为‘开路先锋’,我们来之前心中就有一个使命,就是——‘进得来,站得住,打得响’,我们要为后来的大部队做铺垫。”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蓝图已经绘制,但是严重缺乏建筑人才,成了当时最大的阻碍。当时,整个深圳只有一个不足500人的宝安县建筑公司,既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也没有建设大工程的经验。由基建工程兵组建的部队,首次完成了一座大型建筑的修建,即深圳市政府大楼。
当时的深圳,市场物资供应情况很差,十字镐、铁锹等最普通的施工工具也很难买到。挖地基时,施工工具严重不足,大家只好轮换使用。白天的活干不完,晚上接着干。挖好地基后,一场大暴雨把地基坑变成了水塘。关键时刻抽水机坏了,战士们只好用洗脸盆接力排水。主体工程建设开始后,施工材料运输跟不上,大家肩扛手抬地把所需材料运到作业面上。战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大楼,给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干部们一个惊喜。
基建工程兵像老黄牛一样在泥水中拼搏,在一砖一瓦中挥洒汗水,展现了深圳人的拼搏精神。
如今,很多当年的基建工程兵已经退休了,但他们有空还是会到红岭大厦、电子大厦附近转转,看看自己曾经参建过的“作品”。“深圳发展太快了,以前这些都是深圳的地标,现在早就已经被很多更高、更漂亮的大楼取代了。”说起这些,他们脸上不但没有失落,还自家地笑了起来:“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以前的小镇,到现在的一线城市,我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骄傲,为这片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热土感到自豪!”
现在,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还是大湾区的重点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论城市怎么发展,下一代都要不忘初心,继承“拓荒牛”精神:“牛是最忠厚老实的,只会往前拉,不会往后退,我们的城市也一样,在一辈又一辈建设者的默默耕耘下,只会越来越好!”
▲图1 1982年,2万基建工程兵奉命赴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摄影:周顺斌)
▲图2 1981年,部队干部到施工现场检查质量安全工作(摄影:周顺斌)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的光荣与使命·春天的故事
下一篇:老一代“开荒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