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拓荒牛”的“前世今生”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大学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1983年9月19日,深圳戏院。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基建工程兵驻深圳部队改编大会”,会议宣布:自1983年9月15日起,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企业部队。
 
基建工程兵这支队伍不仅对深圳的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深圳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绽放光芒,为深圳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例如,任正非1987年开始创办华为公司,次年出任公司总裁,如今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从市建一公司调入华强公司的梁光伟,升任董事长兼总裁,带领华强集团成为中国最强的文化科技公司。最早带领一团进入深圳的马成礼副参谋长,后来任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在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国贸大厦建设中,作为甲方与乙方合作,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有一大批干部调入市区公务员队伍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张淑运就是2万专业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员。“那天我们集结在深圳戏院参加改编大会,以支队为单位成立公司,团转为分公司,营转为工程队,连则负责工程段,长官任经理,政委是书记。”张淑运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参加特区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却未曾放下。”
 
实际上,这批基建工程兵抵深后不久就遇到了考验。“以前,不管是生活上的必需品,还是工程上的原材料,全是部队供给,现在情况不同了。”张淑运介绍道,“当时也没那么多活可以干,甚至有些要养家糊口的战友还跑去车站兼职拉行李、到殡仪馆帮忙抬尸体。”
 
“只会苦拼”的工作方式要开始转变,这批由基建工程兵组成的建设团队开始“走进市场”,到处去争取工程。昔日的军官、如今的经理四处奔波揽活儿,“小到装电表、修厕所,各种脏活、累活都干”。
 
找到活儿干了,可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干得了粗活,却干不了细活。挖坑、打地基这类卖力气的工作,我们干得认真到位,但像凹个弧形的玻璃造型之类的细活干不来。”张淑运坦言。
 
当时的张淑运在人事部任职,他意识到“职工队伍结构要调整了,技术型人才的比例要增加”。于是,他带领团队跑遍全国高校,招来一千多名懂技术、有知识的人才加盟公司。同时,他也大力鼓励职工参加电工、木工等培训,取得专业证书,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
 
“原先的工程要求是及格,我们的技术力量上去后,也造出了优秀的样板工程来。”张淑运自豪地说,“1992年,我们还是深圳市盈利最丰的国有企业,纳税也是最多的。”
 
1996年,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改组成立,张淑运任工会主席。当上工会主席后,“大家有困难就来找工会”成了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其间,张淑运将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等内容都纳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审议范围,成立再就业培训中心帮助下岗员工返岗,建立特困员工档案及走访联系制度,把年终关怀变为终年关怀。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建设建材系统优秀工会干部。
 
回首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年,基建工程兵跟深圳是互相成就的。他说:“基建工程兵的确付出了汗水,作出了贡献,但深圳今日的累累硕果是各条战线的奋斗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赶上了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并在此转业,也是基建工程兵的幸运。”
 
案例点评
基建工程兵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来到深圳,他们目睹着深圳这座城市从边陲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每一座建筑上都留下过他们的汗水,谱写了深圳人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2万基建工程兵离开自己的故土,将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0年,他们没有离开深圳,他们继续在深圳发光发热,在深圳的科技、文化、教育等行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的“深圳速度”。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