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学兴乡梓 蔚起英才: 振能学校

作者:张一兵 来源:《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11 人已围观



 古迹概述

民国时期,旅居国外的华侨陈辅发联合族人,将振能家族中的9所私塾合并,以“永修斋”私塾为校址,开办现代教育,定名“永修小学”。振能小学曾四易其址,五更其名,从永修小学到振能小学、振能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振能学校(含中学、小学、幼稚园),到松元小学,再到振能小学,经历了曲折往复的百年历程,始终不弃为乡梓育人才的初心。

建筑特点

学校占地83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包括一座两层教学楼,一座五层校舍及礼堂等。教学楼为九开间,两侧有三开间瓦顶的平房。两层教学楼正中为巴洛克装饰的六层炮楼,大小共26个房间。其下一横匾上灰塑楷书“振能学校”。振能学校是折中主义的建筑形式,体形协调、比例均衡。主要特征是在宝安式私塾建筑基础上,于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在阳台、窗楣等处加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是民国时期广东出现的后拖炮楼式学校的典型代表。



古迹漫谈

历史上的振能小学曾是当时惠东宝(惠阳、东莞、宝安)地区颇负盛名的学校。1931年,当时的宝安县政府按照相关教育制度,授予振能小学“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称号。抗战期间,振能小学顽强坚持正常教学,成为当时宝安县唯一坚持办学的完全小学。1946年,在振能小学的基础上创办振能中学,称“振能学校”,学校在硬件水平、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均走在当时宝安地区前列。学校不仅满足本村陈姓子弟就读,还接收惠阳、东莞、宝安三地学生,侨居海外的华侨也纷纷将子女送回振能学校就读。一时间,振能学校成为一所有不同国籍、不同肤色学生的“国际学校”。到了1948年,振能在校师生800多人,时任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的宋子文题写了“英才蔚起”四个字。振能小学自此确立了在深圳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被誉为深圳“四大百年名校”之一。

振能学校在它所处的年代里,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精神的载体,带动了松元厦村及至整个观澜地区的发展。目前整体建筑保存完好,为观澜中学使用。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