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苦难铸就辉煌:华为的深圳故事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面对华为的咄咄相逼,思科恼羞成怒,公开成立了“打击华为”工作小组。思科的美国员工常常在公开场合诽谤华为,说华为技术背景名不副实,还在内部网站上诬蔑华为抄袭思科。

不久,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亲自找上门来,当面指责华为侵害思科的知识产权,要求华为给予赔偿和禁止继续销售类似产品。

2003年初,思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正式起诉华为,诉讼文书长达77页,林林总总列出了华为 21项罪名,强调华为侵犯知识产权,给思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无端被人扣上侵权的帽子,任正非和华为虽问心无愧,却很有些被动,官司一旦失败,或许将输掉美国市场。
这时,有人向任正非建议,如果想挽救在美国的局面,华为应该公开所有产品的代码源,让业界所有企业都能享有它们。这是一个饮鸩止渴的馊主意,任正非断然拒绝。他知道,思科的真实目的并非索赔,而是遏制华为在美国的发展,以保障思科一家独大的地位。

任正非决心迎战,给部下们发出了指令:“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他说了三点策略:一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以毒攻毒”的防御措施;二是摒弃“谦退平庸”的处事风格,要咄咄逼人,以攻为守,以战图存;三是学习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的战略,要运用国内外媒体力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节”的全面反击。

在法庭上,双方旗鼓相当,但思科狡猾地开展舆论战,花了 1.5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拉拢包括中国的某些媒体公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思科日复一日的宣传下,美国的消费者渐渐相信华为真的“侵权”,一些财经媒体还对华为的“侵权”做出了“确定性报道”。思科的经营者恐吓客户,千万不能购买华为的产品,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于是,大多数美国企业停止了与华为的合作。

首次交锋,华为败下阵来。

任正非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不单需要革新市场、优化产品,也需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结交同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经过各方面的细致准备,华为与思科再次对簿公堂。

华为新聘的代理律师慷慨陈词,展开了凌厉攻势:“作为全球电信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的领先者,思科害怕与华为竞争,因此发动了一场‘散播错误信息的运动’。”华为的主将们受律师指点后,也当堂披露思科以“私有协议”为幌子,阴谋垄断国际电信市场,阻碍任何公平竞争的不良动机。

就在这时,思科的另一死对头 3Com公司高调与华为结成了同盟,宣布与华为合资建立新公司,主要业务是经营数据通信产品。

3Com公司的 CEO克拉夫林还亲临法庭,以自己的名誉担保华为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性能等绝没有侵权。他说:“华为的工程师都具有相当的天赋,他们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操纵着最新的设备和软件,他们拥有我所见过的最先进的机器人设备。”

不久,法庭做出判决,驳斥了思科关于“禁止华为使用思科操作软件”和禁止华为使用与思科类似的电脑指令的要求。

思科的攻势受阻,被迫私下与华为接触,希望和解,以免两败俱伤。任正非也认识到,短时间内取代思科不可能,“有理”还要“有节”,于是答应休战,双方各让一步。2004年下半年,双方制定了正式的和解协议。

出身发展中国家的华为,居然能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顶级企业思科对战,而且不分胜负。一时间,聚光灯齐射而来,华为名动天下。

思科最高负责人钱伯斯前思后想,也主动访问华为,表达了一定善意。不久,为了警示思科和其他美国企业,他在拉斯维加斯的思科合作伙伴大会上,提醒说,思科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有 4家:第一是谷歌,第二是微软,第三是阿尔卡特,第四就是华为。

任正非实现了“敢打才能和”的目标,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开疆拓土。2006年 8月,华为将自己研发的 Leap网络技术推广到了华盛顿和爱达荷,并成功签署了 3G网络合同;第二年,华为又获取了移动运营商的 CDMA2000网络合同;2008年 10月,加拿大的运营商 Telus和贝尔共同授予华为 UMTS/HSPA网络合同,两家公司借助华为提供的第四代基站建设,开始研究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技术,承诺在 2010年完成有关整网的预期支付。

华为在北美大陆的节节胜利,令包括美国本土人才在内的大批精英纷纷投奔麾下,2008年华为在美国的雇员增加到 500多人。2009年,华为在美国一个项目的利润,便高达 300亿美元。

任正非站在深圳湾的南海岸边,眺望大洋彼岸的华为“远征军”横扫千军,屡传捷报,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华为已基本完成了“国际化”战略,从此不只属于深圳和中国,还属于全世界。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