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中国的“硅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这年 6月,深圳市召开“经济战略研讨会”,与会者纷纷发言,对《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高度肯定。
随后,是给科技工业园选一个合适的地址。梁湘在特区地图上搜寻了许久,盯住了一块位于深圳大学以东、沙河以西,以及深南大道以北的土地,共约 3.2平方千米。这块生长着 3000多棵荔枝树的土地,市政府原来划给南油总公司,但久未开发,荔枝树一直蓊蓊郁郁,似乎在嘲笑着什么。梁湘左右权衡后,决定将它改划归科技工业园,且迅速划定了红线。

南油总公司的个别负责人听说后,脸色铁青,不同意这一决定。科技工业园开工后,他还派人到工地蛮横阻挠。梁湘得悉,桌子一拍,发了脾气,马上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阻碍烟消云散,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985年 7月 30日下午 3点,烈日当空,科技工业园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周光召、梁湘和梁嘉等人到场,在四周人群兴奋的目光中,他们微笑着铲下了第一揪土。远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听说后,深表关切,挥笔给科技工业园题词,中央书记处书记谷牧也欣然发来贺信:“这是我国把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新的尝试,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科技工业园采取“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成立了“深圳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梁湘和周光召分别担任正副主任。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则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

深圳科技工业园是中国第一个建立新型科技体制的工业园区,建成后的头 3年,便吸引了新加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投资商前来投资技术型产业,总规模超过 5000万美元。

李灏接替梁湘就任市委书记后,继续关注科技工业。1987年 2月,他主持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即“18号文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

多年后,华为公司的创办者任正非感慨地说:“没有‘18号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除了华为,其他科技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1988年 5月,深圳市政府发文批准的民间科技企业便达到了 77家,科技可以创造财富,令国人耳目一新,这些民间科技企业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趁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又受到法国、联邦德国“科技苗圃”,美国“新企业孵化器”的启发,深圳科技工业园建立了民间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投资的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许多后来叱咤风云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然而,所有这些都还只能算是探索,处于经验积累阶段,与厉有为设想的调整产业结构有不小的距离。

1995年 4月,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上,厉有为结合两年来的思索,意气风发地做了关于“二次创业”的报告。他肯定了过去第一次创业的成绩,认为“为深圳经济特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出了要进行第二次创业:调整产业结构,高速推进经济发展,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他还提出,要建设龙岗大工业区,把原经济特区内的主要工业迁到坪山,原经济特区内今后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调整产业结构,遇到的阻力不小。两年前,厉有为便要求凡属于污染环境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必须坚决迁走,但执行不彻底。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囿于当时的条件,不少投资商前来开办的企业,诸如小型电镀厂、化工厂和印染厂,都属于低端、附加值低、粗放型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蛇口便有 50多家小印染厂,日常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严重污染了环境。

厉有为认为,这些企业影响了深圳的未来发展,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只能彻底淘汰。他下定决心“二次创业”,政府部门也就动起了真格。

这一下可谓捅了“马蜂窝”。这些“三来一补”企业对各个村子而言,都是“宝贝”,是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们靠着它们致富。他们很不理解市政府的举措,埋怨不已。一些村主任也附和他们的声音,甚至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和其他机关写信,状告厉有为,说他侵犯村民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唱对台戏,要求把厉有为赶走。

告状信飘荡一阵,很快到了省委书记谢非的手中。他沉着脸,一字一句看完,心里冒火,但颇为慎重,决定先找厉有为了解情况。

厉有为还不知道有人告状,被突兀叫到广州,与谢非相对而坐时,才知道这回事。他心中无愧,侃侃而谈,向谢非汇报了深圳发展存在的弊端和自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设想。他说,不淘汰落后和低端企业,不但深圳难以持续发展,环境也根本承受不了。

谢非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