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百年广九线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20 人已围观
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之年。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28日,广九铁路华英两段在罗湖桥接轨,广州至九龙全线通车。
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工程师斯蒂文生来华,在广泛听取在华外国人和中国商人的意见后,他建议中国“一开始就决定一个综合的铁路系统计划,使所有的铁路都按照这个系统建造,这样,就可避免英国人由于缺乏这种铁路系统而发生的祸害”。他还提出了一个以汉口为中心,用铁路干线把天津、上海、广州四大商业中心联结,并连接宁波、苏州、福州、佛山等地,经过四川、云南直达印度的路网计划。
这个路网计划里,就包括“兴建一条连接广州与香港的铁路”。
但他的建议呈交清政府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这个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清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在修建铁路上下功夫,被两次鸦片战争吓得肝胆俱裂的清朝统治集团早已陷入闭关锁国的无底深渊。1865年时,江西巡抚沈葆桢就说:“至铁路一节,窒碍尤多。平天险之山川,固为将来巨患;而伤民间之庐墓,即启目下争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认为:“如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言下之意,最好让这个国家交通不便的状况保持下去,把自己禁锢起来。这样一来,洋人入侵也就不能“任便”了。
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英国商人打算送给中国皇帝一条短距离的铁路作为贺礼,“借此使铁路在中国流行”。在英商已经筹集了5万英镑筑路费用的情况下,清廷还是拒绝了,小铁路修建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力言“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为此应学习西方“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当时主持中枢政务的恭亲王奕䜣赞同他的意见,却又表示爱莫能助,说筑路一事“无人敢主持”,因为“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两宫”指的就是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即当时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她们都“不能定此大计”,可见此时此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愚昧习气之积郁难消。
但是,变化也在悄悄发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修筑铁路提高运输能力成为“刚需”。比如,洋务运动的“代表作”之一—1876年开始勘探的开平煤矿,由于没有铁路,就遇到了发展的重大瓶颈。
开平煤转运至上海,每吨计价约六两四钱银子。相比之下,当时从日本进口的煤炭在上海只需六两每吨。如果使用铁路运输,开平煤矿运至天津的优质煤成本将大大下降,转海运至上海,成本也只有四两每吨,不但市场竞争力大增,还能有效自主地解决东南沿海战舰和商船的燃料供应问题。
这么一本明白的账摆在眼前,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开平矿务局修筑运煤专线铁路。
1881年11月8日,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通车运营,中国总算有了一条自己修建的铁路。1887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次年又展筑至天津,全长达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至今仍作为京哈铁路的一部分在继续运行。
1889年5月5日,被时代大潮一遍又一遍冲刷后的清廷终于有些开窍了,发布上谕为修筑铁路开出了一纸通行证:“此事为自强要策,必应通筹天下全局……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至当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
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工程师斯蒂文生来华,在广泛听取在华外国人和中国商人的意见后,他建议中国“一开始就决定一个综合的铁路系统计划,使所有的铁路都按照这个系统建造,这样,就可避免英国人由于缺乏这种铁路系统而发生的祸害”。他还提出了一个以汉口为中心,用铁路干线把天津、上海、广州四大商业中心联结,并连接宁波、苏州、福州、佛山等地,经过四川、云南直达印度的路网计划。
这个路网计划里,就包括“兴建一条连接广州与香港的铁路”。
但他的建议呈交清政府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这个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清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在修建铁路上下功夫,被两次鸦片战争吓得肝胆俱裂的清朝统治集团早已陷入闭关锁国的无底深渊。1865年时,江西巡抚沈葆桢就说:“至铁路一节,窒碍尤多。平天险之山川,固为将来巨患;而伤民间之庐墓,即启目下争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认为:“如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言下之意,最好让这个国家交通不便的状况保持下去,把自己禁锢起来。这样一来,洋人入侵也就不能“任便”了。
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英国商人打算送给中国皇帝一条短距离的铁路作为贺礼,“借此使铁路在中国流行”。在英商已经筹集了5万英镑筑路费用的情况下,清廷还是拒绝了,小铁路修建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力言“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为此应学习西方“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当时主持中枢政务的恭亲王奕䜣赞同他的意见,却又表示爱莫能助,说筑路一事“无人敢主持”,因为“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两宫”指的就是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即当时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她们都“不能定此大计”,可见此时此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愚昧习气之积郁难消。
但是,变化也在悄悄发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修筑铁路提高运输能力成为“刚需”。比如,洋务运动的“代表作”之一—1876年开始勘探的开平煤矿,由于没有铁路,就遇到了发展的重大瓶颈。
开平煤转运至上海,每吨计价约六两四钱银子。相比之下,当时从日本进口的煤炭在上海只需六两每吨。如果使用铁路运输,开平煤矿运至天津的优质煤成本将大大下降,转海运至上海,成本也只有四两每吨,不但市场竞争力大增,还能有效自主地解决东南沿海战舰和商船的燃料供应问题。
这么一本明白的账摆在眼前,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开平矿务局修筑运煤专线铁路。
1881年11月8日,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通车运营,中国总算有了一条自己修建的铁路。1887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次年又展筑至天津,全长达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至今仍作为京哈铁路的一部分在继续运行。
1889年5月5日,被时代大潮一遍又一遍冲刷后的清廷终于有些开窍了,发布上谕为修筑铁路开出了一纸通行证:“此事为自强要策,必应通筹天下全局……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至当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
很赞哦! ( )
上一篇:一部革命史,首章是香港
下一篇:风雨罗湖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