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市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二):课堂教学的概况

作者:颜培辉 来源:《深圳教育蓝皮书》(2016~2017年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8-30 人已围观

自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下发以来,2004年9月,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我市的各所中学也已全面铺开。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也是开拓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教育科研也是崭新和具有前瞻意义的课题。深圳市高中生物新课程在广东省课改伊始就率先在高一时开课,走在全省的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紧紧把握新课程的实验工作,认真做好实验工作的反思和总结,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真总结基本经验,对于保证新课程的实验顺利发展,减少实施过程的挫折,使高中课改取得成功,都具有突出的意义。经历了这些年来的研究和探索,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情况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课堂教学的概况

(一)更新教学理念,真正走进课改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变革,但它是基于我们民族教育的传统和民族文化本源的变革,必须具有我们的民族性、文化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实现三个基本融合: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的培养方法,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融合。确立这样的实施原则的目的就是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或结合,达到平衡或稳态。让教师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建更好模式。

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认识要有所提高,对教材教法、学法要充分把握,避免走入“老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误区。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研使大家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注意“三结合”: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做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法也必须改变,二者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一致,才能达到高中新课程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和落实这一转化,才能完成生物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最后就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二是要避免对课改理解走偏,过度强调各种活动、讨论、提问、游戏、全程多媒体播放、天马行空、无重点、无目标,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属无效教学。这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课改。把好了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一关,在过程上已奠定了基础,课改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市各学校重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锐意改革,强调主体体验、有效合作、主动探究,并通过体验、感悟,发现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情景性、活动性,涌现出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发现学习、体验学习等许多学习方式。学生在思辨中、参与中自主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或主题,自主确定学习方法,自主完成课后作业,自主拓展学习范围,弱化教材的权威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合作中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让学生交流彼此的真实感受、学习心得、情感体验、独到见解,不断提高合作效度;在探究中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展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质疑、批判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意识。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们尊重学生,实事求是,从备课到讲课,自觉地更新观念、转变策略:由只备教材到注重开发课程资源;由只备教师如何教到注重备学生如何学;由只关注教师讲得精彩到注重学生学得生动;由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到注重学生探究与思考;由教师单向讲授到师生多边互动。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标高,以“低起点、小台阶,精组题、活引导”教学策略激趣、引思、“授渔”,让学生灵动起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维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益充分。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教师积极采取“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标高,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对策。“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分层辅导(培优补差等)、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测试(命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分类推进”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业目标对位、质量分析、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过程管理上,与班主任共同关注每个学生学业的进与退、强与弱。尤其是对一些“学困生”,以“转化一名后进生比培养一名优秀生更彰显教育价值”的育人思想为指导,积极采取帮扶策略,找准心灵症结,发掘前进亮点,爱心恒久感化,营造宽松环境,“学困生”进步明显,面上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抓重点、难点,力求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一是艰难探索初、高中课程衔接之路。我市采取了多项举措:开展初、高中学科教师的对话与交流,对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沟通,促进教学中相互“补台”。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必修课内容教学中杜绝“挖井”,降低难度,侧重基本方法和素养的培养,保障模块教学的顺利完成。三是实施分层教学,解决“断层”问题,把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集中起来加以辅导,逐步化解。四是加强对初、高中课程衔接教学的课题研究,全方位诊断、梳理存在“断层”的学科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分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并作试点,再提升为通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抓校本课程创新,丰富课程资源

突出校本特色,张扬个性特长,是我市校本课程创新的特点。各校探索出多种途径,主要有资源引进、资源集聚、研究成果转化、学校特色转化、课程再开发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一是和当地社区相关联的人文地理类。二是与办学理念融合的学校特色类。三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个性特长类。这些高中课改富有特色的探索,使得我市高中课程开发异彩纷呈,“风景”亮丽。

(五)抓校本研修,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课改以来,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最经常、最深入和针对性最强的课改培训形式。校本培训形式日趋多样,如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网上学术沙龙、教师学习会、校长论坛、学术讲座、示范课等。以特级教师为名称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在课改培训中起到了很好的堡垒和辐射作用。课改的校本培训有效地弥补了一般性教师继续教育的不足,对高中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近五年来的新教材教学方面的尝试,许多教师的角色地位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了出来,转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已不再是“灌输者”和“塑造者”,按课改的要求,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和最具慧眼的“伯乐”,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