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的前世今生——深圳城市建筑的变迁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9 人已围观

设计和执教:金谷榕
 
一、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形式,也可以记录这个区域的历史。标志性建筑在城市的发展道路上是一座座里程碑。
 
▲京基100大厦
 
二、深圳古代、近代建筑
 
碉楼、古墟、客家堂围并称“观澜三宝”。
 
(一)碉楼
 
1.碉楼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大约距今250年前,观澜就已出现碉楼。当时,客家人松元厦陈振能家族一家5口落户观澜。那时,观澜墟在宝安、平湖及东莞声名远扬。随着人丁兴旺,陈氏家族买下大量土地,成为当地最富有的人。其时,东莞大坪有个土匪叫叶旺仔,手下聚集了很多个土匪,经常到观澜墟抢劫。陈氏兄弟修建自家大院时,最先建的就是能攻能守的碉楼。
 
调查发现,深圳碉楼多建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多分布在宝安、龙岗南山盐田,其中龙岗街道和观澜街道数量最多。
 
2.碉楼的作用
 
建造碉楼时,人们在砂中掺生石灰和黄泥,拌和搅匀,把红糖水泼洒到泥土中。由于红糖、石灰都具有极强的粘合作用,筑成的墙体干后硬度一点也不比砖头、石块差。
 
早期碉楼主要用作防御土匪盗贼,装饰简朴,整座碉楼不设窗,只有竖形枪眼。碉楼发展到后期其功能主要是彰显主人的财富地位,将防御和居住结合起来了,它的特征是楼层较高,每层开有窗户,楼顶有装饰性图案。
 
成昌楼位于观澜古墟东门街,建于民国年间,是深圳地区最高的碉楼。该碉楼坐东向西,平面呈长方形,长7.4米,宽504米,墙厚0.7米,楼顶护墙外饰一周黑一周红的彩带,四面各设两处“口”形望孔,东西两面各设一鱼形排水口,西北角、东北角各设一瞭望台。墙体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内部为木制结构。
 
3.碉楼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成昌楼曾用作国民党军事设施,长期驻扎着观澜联防队的一个排,炮楼墙体上密布的弹痕今日依然清晰可见,顶部两个枪眼周边遭子弹密集射击,便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解放战争时期,还曾有游击队情报员被囚于成昌楼中,他们为求自救放火烧楼破坏楼梯等待援救,结果终因力竭牺牲。直到今日,此碉楼楼体上大火遗迹依旧。
 
4.碉楼的风格(中西合璧)
 
希腊风格的柱子、伊斯兰的叶形拱、巴洛克风格的雕花、鲤鱼状的排水口。
 
 ▲观澜成昌楼(局部)
 
5.碉楼的图片欣赏
 
在深圳共发现了550余座清代、民国时期的碉楼。目前,观澜有碉楼114座,是我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
 
(二)古墟
 
观澜古墟、东门老街、沙井清平墟、沙头角老街被称为深圳历史上的“四大名墟”。
 
枕着观澜河的观澜古墟由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街,以及西门街、沿河街等其他十几条街道组成,总面积约为26000平方米。
 
1.曾经繁华的观澜古墟
 
据观澜当地人介绍,观澜古墟位于观澜街道新澜社区,东临观澜河,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的观澜古墟是当时惠东宝地区最繁华的集市,号称“小香港”,其时“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三教九流,不绝于市”。
 
2.观澜古墟的代表建筑
 
在观澜古墟的龙岗顶,坐落着一座外观豪华、富丽堂皇、保存完好的4层西洋式建筑“公益酒家”。“公益酒家”占地面积为67.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4层,楼高约为20米,建于1923年,是一座仿巴洛克式的西洋建筑。这座西洋建筑有着红色的外墙、罗马柱、圆拱顶的阳台。
 
观澜华侨万启年创建了“公益酒家”。民国初期,他从国外回到观澜,拿出自己在国外的积蓄,并按照从国外带回的建筑图纸的式样,按照国外的建筑风格,在当时观澜古墟最繁华的地方,建起了这座洋楼。这是观澜古墟上第一个外观完全西式的建筑,也是古墟当时最好的商用建筑。
 
(三)客家围屋
 
深圳观澜湖版画村,位于深圳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这里原来是大水田和新围场两个客家古村,保存了客家传统建筑200余间,建筑时间大多是清朝中晚期到民国初期,包括碉楼、祠堂、民居、角楼和正门等等。
 
▲“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的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从创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新居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每单元由1~3间构成,有数百间房屋,可住1000余人。四周有坚固的城郭状围墙,呈方形。正面有大门3个,两侧小门各1个,大门雄伟壮观。围墙内民居格局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外围前宽后窄,俯视平面呈梯形(银锭式);内围也有高墙与外围相隔,俯视平面呈方形。此建筑天街复杂,像座迷宫,易守难攻。
 
三、深圳当代城市建筑
 
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标志性建筑毫无疑问是国贸大厦。这栋始建于1982年10月的建筑刷新了当时的全国建筑高度,而且其最快时“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也创下了中国建筑史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国贸大厦
 
另一栋就是深圳的地标之一,地王大厦。它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以最快“两天半一层楼”打破了之前国贸大厦创造的最快“三天一层”的纪录,从而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69层是高层观光层,登上可观深港两地。一个时期内它是深圳第一高楼。对面是有名的“深交所”。
 
▲信兴广场(地王大厦)
 
电子大厦位于深南中路华强北地段,始建于1981年1月,次年8月竣工。楼高20层,建成时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座高楼,也是当时深圳的地标。围绕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
 
上海宾馆位于深南中路,始建于1983年,于1985年正式开业,素有深圳城市“坐标”之称。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初期,它以东为市区,以西为郊区。
 
罗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位于罗湖区深圳河北岸。新大楼于1985年4月竣工使用,是我国最早实行联检的口岸。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它联结着深圳和香港,是中国人流量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原名“鸬鹚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在香港回归前,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
 
建筑是无言的,但它们凝固着火热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韵味。
 
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都蕴涵着那个年代主流文化的关键基因,读懂这座城市,首先要读懂它们的代言人——标志性建筑,读懂这些凝固的音乐与无言的诗篇,因为正是它们,记录下了一座城市的最真实的面貌和最深刻的内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