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谭光耀: 近半个世纪“三趟快车” 经罗湖驶向香港(一)

作者:谭光耀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谭光耀,1960年出生,自1979年开始参与供港鲜活产品“三趟快车”保障工作。从一名普通铁路工人一路成长为原深圳北站(今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的笋岗站)站长、深圳站副站长,将职业生涯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三趟快车”事业。

一则招工消息让青春的心躁动起来,我来到了深圳罗湖

1979年,我刚19岁,这一年我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当时,作为返城的知识青年,未来何去何从,我很迷茫。在河源工作的父亲原本计划让我先一步回老家湖南,等自己退休后再一家团圆。但一则招工消息让我青春的心躁动起来——原深圳北站要招10名普工。那时候,铁路被称为“铁老大”,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等于端上“铁饭碗”,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并顺利通过了。这一选择,让我的命运与深圳罗湖、“三趟快车”紧密联系起来。

20世纪早期,从内地到香港的铁路只有广深铁路一条,必须通过罗湖口岸。因此,当时罗湖在全国铁路运输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深圳当时一共有深圳站和原深圳北站两个火车站,全部建在罗湖。修建原深圳北站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三趟快车”。20世纪70年代末期,“三趟快车”的运行已经比较成熟,原深圳北站股道从20世纪60年代的3条扩充到了15条。“三趟快车”被称为“货车之首”,是铁路系统的重点列车,定期定班定点,沿途基本不解编。


▲1982年,谭光耀参加广州铁路局组织的技术比武(受访者供图)

我最开始是列车连接员,再是调车长,慢慢做到调度员。“三趟快车”抵达罗湖后,需要在股道上重新编组,即把一列车中要优先出口的车厢摘出来换挂,重新拼组在一起。当时车站条件很有限,连接调度都需要人工操作。一列车30多个车厢,靠喊话火车司机常常听不见,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因此,调车员通常会通过信号旗来指挥。这两面旗帜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以火车头作为动力牵引,调车员举绿旗,即示意火车可以移动;举红旗,即表示停止。

由于“三趟快车”每天开行,当时我和工友们轮班工作。列车编解属于露天作业,日晒雨淋、披星戴月,非常辛苦,但年轻时自己也干劲十足。记得1982年夏季的一天,那时我还住在车站的单身宿舍。头天晚上刮起台风,风大雨大,哐哐哐地到处都在响。次日早上,宿舍门一打开,风雨猛烈地灌进来,直接把两扇窗子吹跑了,蚊帐被撕烂了,床铺也被打湿了。想到不能耽误发车,我顾不得那么多,冲出去先上班。上完班回来却犯愁了,没地方睡觉,只好去工友床铺挤一晚。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