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沙头角孤军”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27 人已围观


开战仅仅9天,中国南方重镇广州城头就被日军插上了膏药旗。消息传出,广东人民和海外粤籍华人华侨对广东省军政当局痛骂不已,“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无谱(粤语甫、谱同音,无谱即无用之意)”的讥讽谑语不胫而走。
 
广州战役是抗战史上极为耻辱的一页。广州的快速沦陷,让整个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应对就尽付敌手,导致抗战的内外形势急剧恶化。正在进行的武汉会战失去了战略意义,因为会战发起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保障粤汉铁路的畅通,广州一失,这个核心目标也已不存,再在武汉拼掉抗日有生力量就得不偿失了。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汉后,意味着当时中国的七大都市尽数沦于日本人之手,外援进入中国的通道也只剩下山高林密路难行的滇湎公路了。
 
国民党军队的不战而退更是玷污了广州这座孙中山一手打造的革命之城、英雄之城的光辉形象。远在美国的时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几乎是捏着鼻子写道:“广州不战而陷,国外感想甚恶。”进步的上海《导报》25日发文《血的教训》,一针见血地提出:“粤省民众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但多年的不良统治,已使这种传统受到很大的摧残……更堪痛心的是当局者不但自己不做民众运动,更害怕而阻碍别人做。”
 
不过,统帅的误判、战场最高指挥官的无能,丝毫不能抹杀广大中国军人的报国之志和牺牲精神。20日,独立第20旅第3团第2营营长黄植虞率领全营官兵坚守正果镇白面石村阵地,在日军飞机、重炮轰击下不动如山,数次以白刃战逼退日军。进攻屡次受挫后,日军使用燃烧弹焚烧表面阵地,守军在熊熊大火中依旧顽强抵抗。此次阻击战日军伤亡近200人,第2营人员损失高达三分之二。当地百姓感其忠烈,后在当年激战之地捐建了正果战役纪念亭。
 
广州战役结束后,在战斗中被打散的中央炮兵连、第151师904连和虎门卫士队等1000余人退守深港之间的沙头角一带,统一改编成若干营,由团长刘儒任总指挥,继续抵抗,人称“沙头角孤军”。“沙头角孤军”和“上海孤军”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一起,一南一北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抗战史上的精神图腾。
 
在四面受敌的险境下,“沙头角孤军”坚守阵地,还曾采用游击战术夜袭驻深圳横岗的日军兵营。终因寡不敌众,剩下的900多名官兵被迫退入香港新界。港英当局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先后将他们软禁在九龙马头涌难民营和亚皆老街“孤军营”。驻香港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海军中将陈策曾向港英当局提议,武装“孤军营”里的中国军人抗击日寇。时移势易,早已落魄潦倒的英国,自中国抗战以来与日本人打交道就显得谨小慎微,竭力避免与昔日的小弟发生冲突,港英当局对陈策的提议不置可否。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香港,九龙即将失陷之际,港英当局才送来左轮手枪75支、手榴弹20箱,让“沙头角孤军”出营参战。当时的《星岛日报》记载,孤军“奋勇向敌猛扑,曾建立不少功勋,传大埔日军早已惨溃,刻已无敌踪,其(英军)得力于孤军协助者实为不鲜”。香港《大公报》则赞扬孤军“充分表现我军传统的英勇卓绝之作战精神,使侵犯本港之敌寇为之胆寒”。
 
10日青山之役,孤军为前导,日军骤然见到猛打猛冲的中国军人,以为香港境内有大规模中国正规部队,狐疑之下暂时退却。孤军前推数里后,却迟迟等不到英军增援,只得拼力杀出一条血路,经沙鱼涌辗转抵达惠东地区,与大部队会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