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小球推动大球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30 人已围观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硝烟在三八线上渐渐消散,广九线上以深圳河为壑的对峙也略有松动。10月20日,经外交部、邮电部批准,广州市邮局租用整节邮政行李车厢,港方则利用英段铁皮货卡跨境运输邮件。
 
火车重新驶上了罗湖桥,桥上挑夫担着邮件过深圳河的画面成为历史影像。
 
但,仅此而已。在接下来漫长的、阴云密布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中国依然被以美英等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排斥、封锁、打压,深圳河两岸因此长时间持续着戒备森严的状态。在北方,中国还背负着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重压。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难行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前行。
 
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依稀星光下踉跄赶路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一缕解除封锁的曙光。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摆脱越南战争泥淖,改变当时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决定采取“均势外交”,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当年8月,美方托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中国伸出橄榄枝,表达了要与中国和解的意愿。年底,中国方面也做出了回应。此后两年,中美双方通过巴基斯坦这条渠道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揣摩着对方的真实态度和底线。
 
中美关系“破冰”其实已经万事俱备,只是欠缺一阵让双方都感觉怡人,从而欣然开门的“东风”。
 
谁也没有想到,这阵“东风”竟然从日本刮起。
 
在1971年3月底至4月初举行的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美国队的格伦·科恩,在一次训练结束后鬼使神差地“搭错车”,登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车。格伦·科恩面对车上的中国人手足无措。最后,还是当时世界乒坛的风云人物、获世乒赛男子单打“三连冠”的庄则栋,以一句“我认识你,格伦·科恩先生,刚刚球打得不错”,化解了众人的尴尬。临别时,庄则栋还送给科恩一幅绣有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下车时,在场记者拍下了科恩手持织锦和庄则栋并肩而立、笑对镜头的一幕。
 
这幅以“中美接近”为题的照片,出现在日本三大报纸的显眼版面上,并很快引发了中美双方的连锁反应。美国乒乓球队主动向中国队提出,希望在世乒赛结束后访问中国。消息传回北京,4月3日,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联合紧急起草了一份《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呈交中央,认为让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机尚未成熟”。6日晚,世乒赛已近尾声,毛泽东反复权衡后一锤定音,嘱告外交部以电话通知在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10日,在全球媒体的关注下,包括科恩在内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跨过了深圳河,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代表团。
 
四天后的人民大会堂里,周恩来总理对着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大声说道:“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加快了中美“破冰”的步伐。
 
当年7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飞抵北京,成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在任总统。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立即引发连锁反应。至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由1971年的69个猛增到111个,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为中国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廓清了道路,拓开了空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