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东江之源,血浓于水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1960年11月15日,广东省政府与港英当局签署供水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地区供水2270万立方米。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正好赶上了1962年底至1963年9月的香港大水荒。
1962年底至1963年,香港地区遭遇了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连续九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当时,全港水塘里所有的存水只够350万民众食用43天。港英政府无奈实行严厉的限水措施,从最初每天供水八小时,到每天供水四小时,进而到两天供水四小时,最严重的时候四天才供一次水。
生命之源被老天拧紧了水龙头后,店铺关门,农田绝收,工厂倒闭。据1963年6月香港《文汇报》报道,由于缺水,香港织造业、漂染业减产三至五成,农业损失1000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饮食业大受打击,数十万工人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一开始,港英当局囿于主义之争和惶恐于香港的供水权被内地控制从而削弱英国对香港的控制力,刻意不北向而望,而是派船到日本、新加坡等地购买淡水应急,长途跋涉,运费高昂,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应付之举。如果旱情持续下去,不要说所有用水量稍大一点的工厂会撑不下去,就连350万香港居民的生活用水都会难以为继。
香港同胞只能向祖国求援了!绝境之下,时任港九工会联合会会长陈耀材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高卓雄,代表香港广大工商业人士和全体香港同胞向广东省和中央政府急电求援。陈耀材原本是宝安县人,年轻时赴港谋生。此时的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陈郁参与过省港大罢工,与香港结下深厚的家国情谊。
水是生命之源,而血更浓于水。当时,全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用水情况也十分紧张。陈郁接到香港同胞的救急请求后,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为进一步帮助香港居民,可以从广州市每天免费供应自来水两万吨,或者其他适当的地方供应淡水给香港居民使用。”
“其他适当的地方”自然就是深圳水库了。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深圳水库除按协议额度向香港供水外,再额外增加每年317万立方米。这个增加的供水额度,已经到了深圳水库可用水量的极限。
1963年5月,广东省政府紧急批准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香港方面随即派出“伊安德”号运水船驶往广州黄埔港大濠洲锚地装运淡水,每次载运一万多吨。深圳水库和珠江口增供的淡水,总算解了香港的燃眉之急,勉强止住了香港居民的生产生活在这场大水荒中的持续缺血。
6月初,被大水荒的残酷现实教训过后的港英当局不再忸怩作态,派代表到广州与广东省商讨内地供港淡水问题。经过多轮磋商后,双方初步达成了从距离香港最近的东江引流入港、兴建一项跨境、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方案。随后,广东省一边上报请示党中央、国务院,一边派出省水利电力厅专家实地勘察引水线路。1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特别提出“我们已经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12月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视察,广东省领导向他汇报了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的方案和面临的诸多困难。周恩来总理当场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当时,国家正值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当口,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处处缺钱。为使香港早日摆脱水荒危机,中央果断决定暂停其他部分项目,全力以赴投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