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圳河畔,口岸林立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09 人已围观

因为“三趟快车”沉寂了近30年的文锦渡口岸,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唤醒。
 
改革开放初期,赴内地投资办厂的绝大部分是香港商人,文锦渡口岸作为深港间唯一的公路口岸因而一夜崛起。内地众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货物时大都首选文锦渡口岸,每天的货运车流、报关人流满满当当,把这个并不宽敞的口岸挤得水泄不通。当时聚集在广东、福建沿海的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只知深圳有文锦渡海关,却不曾听闻统管整个深圳市海关业务的深圳海关的前身九龙海关。
 
经文锦渡口岸出入境的车辆,1979年是9万辆,1987年变成了290万辆。如何对暴涨的出入境货物、车辆实施有效监管,成了文锦渡海关棘手的难题。如果单靠人力一票一票地审核、检查,几千个关员也忙不过来。
 
1987年,全国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在文锦渡海关研发、试点,之后又开发了出入境车辆自动核放系统,海关工作效率指数级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如惊涛骇浪一般突然在深港之间涌现的物流、人流,促使深港筹划兴建皇岗—落马洲大桥、文锦渡新桥沙头角桥,并于1982年4月30日签署《深圳—香港关于增辟两地之间通道的协议》。1985年,文锦渡新建一座公路桥,实行出入境车辆分桥行驶。20年后,作为深圳河治理三期工程的一部分,文锦渡口岸升级改造,深圳河上的桥变成了一座出入境双向桥。
 
在此期间,“三趟快车”已逐渐式微,供港鲜活商品的运输业务被汽车接手,老枝新花的文锦渡口岸再度成为输港鲜活商品的重要通道,占比高达85%,重回它作为香港“绿色生命线”的本色定位。
 
深圳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流缓缓注入深圳湾、汇入伶仃洋,两岸众多的对外开放口岸,见证着香港与祖国内地的手越拉越紧。
 
1984年9月,沙头角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深港间继罗湖、文锦渡口岸后的第三个陆路口岸。1985年3月,沙头角口岸建成使用。2005年1月28日,沙头角口岸启用新建的口岸跨境大桥。不过,沙头角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并不能为罗湖、文锦渡口岸提供很大的疏解作用。
 
1986年5月,深港间第四个陆路口岸—皇岗口岸破土动工,1989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立即取代文锦渡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陆运口岸。1990年代的头几年,出境的货柜车在市区的皇岗路上大排长龙,俨然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野蛮生长的一大“风景”。这个困扰深圳中心城区发展的问题,直接催生了广深高速。1997年广深高速通车后,货柜车逐渐淡出深圳市区。
 
文锦渡口岸是107国道的终点,皇岗口岸是京港澳高速公路的终点。皇岗口岸的货运规模力压文锦渡口岸,形象地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初期“高速”的重要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