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阅读,看见世界 —— 与白岩松对话
作者:王京生 来源:《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阅读与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kysia 2023-02-27 人已围观
读书重在兴趣而非功利
王京生:
阅读的好处绝不一样,有的人通过阅读,长知识了、上进了,事业成功了;有的人通过阅读,养成一种习惯,不再寂寞,变快乐了;有的人通过阅读交了朋友;有的人通过阅读提高了自身素质、找到对象了;等等,都有可能。阅读的意义因人而异,而且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但是就阅读的一般规律而言,曾国藩说的话对我有启发,第一, 一辈子一定要读一本经典。没有读过一两本经典的书,是人生的遗憾。第二, 一辈子一定要有几本百读不厌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是你一生的朋友,是你的好友。第三,按兴趣读。让大家自由选择,而又有一定的基本因循,我觉得阅读的快乐就离每个人不远了。
谈到阅读的方法和对阅读的要求,也不要千篇一律,说你一定怎么读才能获得知识、你一定是怎么弄才叫真正的阅读,否则就不叫阅读。碎片化阅读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推广?在某些严肃的学者眼中,这不算阅读。因为没有达到做学问的目的。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他有点时间,甚至他在网上看点东西,比他在那儿东张西望、胡说八道要强,所以在那个特定时间就是有意义。所以我们对阅读应该秉持一种更包容的态度,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去尝试、就去阅读。
白岩松:
前几天也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碎片化阅读,我说“我鼓励并且提倡”。美国全民阅读在立法方面有两部,其中一部是常规的提倡全民阅读,另外专门针对青少年有一部法律,美国有要求,要求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要让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你突然发现强国有强国背后的原因,恐怕国与国的竞争,并不是我们表象看到的军费、GDP 等,而是在这些细节上。
我觉得阅读是一切的起源。中国文化史大部分是业余史,但是它的基础就是来自阅读习惯。中国古人讲上学不是上学,都是叫读书。因此读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读书一定不能直接是功利的,让人们爱读什么就读什么。
用立法保证阅读的神圣性
王京生:
深圳阅读立法确实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深圳读书月进入到第六届,我就有这个想法。读书月的推动原来主要是靠一定的创意和媒体的推动以及企业的运作,但随着阅读组织越来越多,政府慢慢地退后。政府退后不是政府职能缺位,而恰恰相反,通过法律推动阅读。全民阅读活动的核心价值是要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首先是阅读权利,这种阅读权利通过什么保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像社会上说的通过阅读立法让大家读书,没有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是保障你的阅读权利。它要求的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要把保障市民阅读权利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按照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去完全地履行它,而此前在这方面我们一直是空白的。
比法律更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通过法律把全民阅读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如果说原来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是说服、是鼓动的话,那么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使我们对阅读的权威性、神圣性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白岩松:
深圳为阅读立法已经变成一种实践,我觉得很有价值。要想让阅读成为老百姓的习惯,可能要有这样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氛围,第二个是方便,第三个是快乐与收获,第四个才是习惯。首先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接下来一定要方便,一旦不方便,很难让人养成习惯。第三个层次要让大家感受到阅读有快乐、有甜头等,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阅读习惯。从全国来看我们处于一和二之间,正在从营造氛围向方便转变,深圳则是三和四之间,由阅读的快乐和拥有向养成习惯转变。
中华民族复兴始于阅读
王京生:
什么是真正的复兴?从经济总量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为什么没有外国人认为你复兴?至少在联合国角度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也没有认为自己复兴了。为什么?简单来说,你的文化不受人尊重。真正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一个工匠精神,光提创新不行,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历史上人家为什么尊重中国?是外国人都读了《论语》《老子》?真正读过的寥寥无几。主要是当时的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明,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包括茶叶。小仲马写《茶花女》中有一句话:“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算什么贵族?”说明在当时的欧洲只有贵族喝得起中国红茶,所以欧洲上流社会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才对中国有巨大兴趣,认为你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这就是产品质量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中国历史上能工巧匠特别多,而且是各展才华。这些能工巧匠背后是什么?就是文化。文化怎么来的?最终是从阅读,从中国人喜欢读书开始。这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我们的国民素质、产品质量一直到一个民族的自强,这是一脉相承的。
白岩松:
前不久有一个中国文化人在伦敦做了个调查,考察中国和日本在伦敦的文化存在。结果发现在伦敦,中国文化的存在几乎唯一的体现是在餐饮。当时做调查时,跑了十几家书店想寻找中国作家的作品,除了《道德经》,当代作家的几乎没有。这令这位调查者非常惊讶,莫言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说应该有,但是没有。但是村上春树的书,几乎在每个书店都有一长排,而且大量的日本的漫画、设计等都可以随处找到,但是在伦敦的书店里,没有中国的“声音”。
中国人认为“家”很重要,作家、画家、艺术家,但是日本认为“匠”比“家”更重要。而中国人以前也是这么认识的,过去我们称呼托尔斯泰不叫作家,叫“文学巨匠”。“匠”是什么?在小小的空间里斤斤计较的人,就是“匠”。
中国人读书的时代才开始
白岩松:
我查了一个数据,1938 年全中国大学生在校8 万余人,读书的基础首先是文盲的消除。20 世纪50 年代中国解决了文盲的问题,读书是极少数人的权利,但是文化香火的确传承下来了。我认为中国人读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王京生:
世界上最有意义的,或者最积善行德的事就两件:一件是劝人行善,一件是劝人读书。这两件事最积德,不仅积社会之功德,更积私人之德。我在德国火车上看到人家坐在那儿都是在安静阅读,这不是谁强迫的,完全是自愿的。这个自愿是养成的习惯,不是说今天推动阅读了,大家都阅读,明天车厢里就安静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要走相当长的路,还在打基础。而深圳今天的先走一步也昭示着未来城市的发展。
白岩松:
如果没有一个持续阅读的习惯和吸引与此口味相同的人才,深圳怎么可能在2015 年全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逆势上行?怎么可能成为设计之都?人们的文明程度很高,拿远方当自己故乡,拿陌生人当亲人看待,背后有阅读支撑。读书应该求一个长期的效应,而不是眼前立即变现。不要把拥有知识当成拥有智慧,这是最应该因势利导的东西。现在人们知道得很多,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但是错把读书当智慧。读书要有“情、趣、识、思、智”这五个字,也就是情感、趣味、个识、思考,最后一定要读到智慧,否则真是白读了。
读书像盐、像空气
王京生:
你刚才讲的由情趣开始然后到智慧理性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过程。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呼唤一种智慧之间的洗礼。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你读了100 本书,和你真正读透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你真正读透的这本书,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才能升华为智慧。
白岩松:
所以一定要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从中变成智慧,然后就一下子轻装前进了。
我特别同意您曾说的“读书像空气一样”。读书就是盐,就是空气。最高的境界是当拥有它的时候谁都不觉得怎么样,但没有的时候你试试?空气没有了,一会儿就会憋死。生活没有了盐,淡而无味。
王京生:
最近流行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的书标题就是“生活不仅是钢架,还有诗和远方”。我很有共鸣。诗歌是一种更高一级的享受。人在一天被弄得筋疲力尽时,最后读一点诗,超脱于现实的精神放空和享受。诗除了休息之外还代表一种激情。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绝对不仅仅是做一件事情,应该把激情、感情放在里面,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你才觉得你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才觉得这件事情你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摘自2016 年4 月28 日“阅读,看见世界”阅读沙龙现场实录)
王京生:
阅读的好处绝不一样,有的人通过阅读,长知识了、上进了,事业成功了;有的人通过阅读,养成一种习惯,不再寂寞,变快乐了;有的人通过阅读交了朋友;有的人通过阅读提高了自身素质、找到对象了;等等,都有可能。阅读的意义因人而异,而且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但是就阅读的一般规律而言,曾国藩说的话对我有启发,第一, 一辈子一定要读一本经典。没有读过一两本经典的书,是人生的遗憾。第二, 一辈子一定要有几本百读不厌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是你一生的朋友,是你的好友。第三,按兴趣读。让大家自由选择,而又有一定的基本因循,我觉得阅读的快乐就离每个人不远了。
谈到阅读的方法和对阅读的要求,也不要千篇一律,说你一定怎么读才能获得知识、你一定是怎么弄才叫真正的阅读,否则就不叫阅读。碎片化阅读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推广?在某些严肃的学者眼中,这不算阅读。因为没有达到做学问的目的。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他有点时间,甚至他在网上看点东西,比他在那儿东张西望、胡说八道要强,所以在那个特定时间就是有意义。所以我们对阅读应该秉持一种更包容的态度,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去尝试、就去阅读。
白岩松:
前几天也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碎片化阅读,我说“我鼓励并且提倡”。美国全民阅读在立法方面有两部,其中一部是常规的提倡全民阅读,另外专门针对青少年有一部法律,美国有要求,要求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要让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你突然发现强国有强国背后的原因,恐怕国与国的竞争,并不是我们表象看到的军费、GDP 等,而是在这些细节上。
我觉得阅读是一切的起源。中国文化史大部分是业余史,但是它的基础就是来自阅读习惯。中国古人讲上学不是上学,都是叫读书。因此读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读书一定不能直接是功利的,让人们爱读什么就读什么。
用立法保证阅读的神圣性
王京生:
深圳阅读立法确实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深圳读书月进入到第六届,我就有这个想法。读书月的推动原来主要是靠一定的创意和媒体的推动以及企业的运作,但随着阅读组织越来越多,政府慢慢地退后。政府退后不是政府职能缺位,而恰恰相反,通过法律推动阅读。全民阅读活动的核心价值是要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首先是阅读权利,这种阅读权利通过什么保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像社会上说的通过阅读立法让大家读书,没有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是保障你的阅读权利。它要求的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要把保障市民阅读权利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按照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去完全地履行它,而此前在这方面我们一直是空白的。
比法律更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通过法律把全民阅读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如果说原来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是说服、是鼓动的话,那么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使我们对阅读的权威性、神圣性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白岩松:
深圳为阅读立法已经变成一种实践,我觉得很有价值。要想让阅读成为老百姓的习惯,可能要有这样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氛围,第二个是方便,第三个是快乐与收获,第四个才是习惯。首先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接下来一定要方便,一旦不方便,很难让人养成习惯。第三个层次要让大家感受到阅读有快乐、有甜头等,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阅读习惯。从全国来看我们处于一和二之间,正在从营造氛围向方便转变,深圳则是三和四之间,由阅读的快乐和拥有向养成习惯转变。
中华民族复兴始于阅读
王京生:
什么是真正的复兴?从经济总量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为什么没有外国人认为你复兴?至少在联合国角度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也没有认为自己复兴了。为什么?简单来说,你的文化不受人尊重。真正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一个工匠精神,光提创新不行,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历史上人家为什么尊重中国?是外国人都读了《论语》《老子》?真正读过的寥寥无几。主要是当时的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明,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包括茶叶。小仲马写《茶花女》中有一句话:“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算什么贵族?”说明在当时的欧洲只有贵族喝得起中国红茶,所以欧洲上流社会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才对中国有巨大兴趣,认为你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这就是产品质量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中国历史上能工巧匠特别多,而且是各展才华。这些能工巧匠背后是什么?就是文化。文化怎么来的?最终是从阅读,从中国人喜欢读书开始。这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我们的国民素质、产品质量一直到一个民族的自强,这是一脉相承的。
白岩松:
前不久有一个中国文化人在伦敦做了个调查,考察中国和日本在伦敦的文化存在。结果发现在伦敦,中国文化的存在几乎唯一的体现是在餐饮。当时做调查时,跑了十几家书店想寻找中国作家的作品,除了《道德经》,当代作家的几乎没有。这令这位调查者非常惊讶,莫言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说应该有,但是没有。但是村上春树的书,几乎在每个书店都有一长排,而且大量的日本的漫画、设计等都可以随处找到,但是在伦敦的书店里,没有中国的“声音”。
中国人认为“家”很重要,作家、画家、艺术家,但是日本认为“匠”比“家”更重要。而中国人以前也是这么认识的,过去我们称呼托尔斯泰不叫作家,叫“文学巨匠”。“匠”是什么?在小小的空间里斤斤计较的人,就是“匠”。
中国人读书的时代才开始
白岩松:
我查了一个数据,1938 年全中国大学生在校8 万余人,读书的基础首先是文盲的消除。20 世纪50 年代中国解决了文盲的问题,读书是极少数人的权利,但是文化香火的确传承下来了。我认为中国人读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王京生:
世界上最有意义的,或者最积善行德的事就两件:一件是劝人行善,一件是劝人读书。这两件事最积德,不仅积社会之功德,更积私人之德。我在德国火车上看到人家坐在那儿都是在安静阅读,这不是谁强迫的,完全是自愿的。这个自愿是养成的习惯,不是说今天推动阅读了,大家都阅读,明天车厢里就安静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要走相当长的路,还在打基础。而深圳今天的先走一步也昭示着未来城市的发展。
白岩松:
如果没有一个持续阅读的习惯和吸引与此口味相同的人才,深圳怎么可能在2015 年全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逆势上行?怎么可能成为设计之都?人们的文明程度很高,拿远方当自己故乡,拿陌生人当亲人看待,背后有阅读支撑。读书应该求一个长期的效应,而不是眼前立即变现。不要把拥有知识当成拥有智慧,这是最应该因势利导的东西。现在人们知道得很多,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但是错把读书当智慧。读书要有“情、趣、识、思、智”这五个字,也就是情感、趣味、个识、思考,最后一定要读到智慧,否则真是白读了。
读书像盐、像空气
王京生:
你刚才讲的由情趣开始然后到智慧理性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过程。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呼唤一种智慧之间的洗礼。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你读了100 本书,和你真正读透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你真正读透的这本书,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才能升华为智慧。
白岩松:
所以一定要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从中变成智慧,然后就一下子轻装前进了。
我特别同意您曾说的“读书像空气一样”。读书就是盐,就是空气。最高的境界是当拥有它的时候谁都不觉得怎么样,但没有的时候你试试?空气没有了,一会儿就会憋死。生活没有了盐,淡而无味。
王京生:
最近流行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的书标题就是“生活不仅是钢架,还有诗和远方”。我很有共鸣。诗歌是一种更高一级的享受。人在一天被弄得筋疲力尽时,最后读一点诗,超脱于现实的精神放空和享受。诗除了休息之外还代表一种激情。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绝对不仅仅是做一件事情,应该把激情、感情放在里面,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你才觉得你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才觉得这件事情你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摘自2016 年4 月28 日“阅读,看见世界”阅读沙龙现场实录)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