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深圳四章 风雨“二线关” 胡野秋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09-10 人已围观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深圳曾经是“国中之国”,因为作为中国人,到深圳必须办“边防证”,要过武警守卫的“关”。这道关被俗称为“二线关”。

既然有“二线关”,那么必有“一线关”。“一线关”是指深圳与香港的界线,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那道关就是国门。

因为边境毕竟是自然地形,无法像在纸上画线一般绝对横平竖直,深圳有些犬牙交错的田亩便伸进了港方的区域,所以还设有6个过境耕作口、20个下海作业点。持有辖区户口的深圳人可以凭证去港方的田地耕作、捕捞,属于原住民可以自由进出的“飞地”,其中最大的一块飞地是沙头角,被设为“边境特别管理区”。

当然,从深圳去香港要过关,这个非常好理解,因为毕竟从法理上说,香港租借给了英国,当时还是英属领土。可是,为什么从内地到深圳,还要再设一道关呢?是否多此一举?

1980年,中央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当时划定深圳特区的时候,特区的面积没有今天这么大,也就300多平方公里。而深圳市的另外1600多平方公里土地,便都划到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之外,比如现在的宝安、龙岗等区皆与特区无缘。

当初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考虑到建立经济特区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借鉴经验,一开始如果摊子铺大了,担心收不了场,如果只在小范围内试验,万一失败可以立刻刹车。而且刚刚建立特区,如果不对各地涌入深圳经济特区的人流加以控制,深圳将会无法承受巨大压力。

于是四年后,一道长达84.6公里的铁丝网建成启用,东起盐田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这道高3米的铁丝网将深圳分割成两部分:特区内、特区外,使深圳成为中国唯一“一市两制”的城市。

因此国人要从内地到深圳就必须办一个边防证。边防证其实就是一张纸,上面手写着你的姓名、籍贯、年龄,但并无照片。

每天在南头、小梅沙等几个关口,除了人头攒动的排队验证进关者,还聚集着大量无证的人,他们心急火燎地四处设法搞证,所谓搞证,其实也就是花钱买证。

我曾经有几年经常开车去关口接人,因为汽车进出的关口一般抽查不严,大部分都可以轻松通过。再到后来,连抽查也不查了,你开车到关口只要稍稍减点速,武警微微一颔首,你就安然通过。

2005年,“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人们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2010年7月1日起,深圳扩大了特区的版图,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经济特区总面积扩容为1997平方公里。特区已经一体化,“二线关”却依然寂寞地矗立着。

久而久之,大家都发现“二线关”成了鸡肋,当检查者与被查者都觉得乏味时,游戏便进行不下去了。

八年后,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宣布: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在风风雨雨中存在了35年的“二线关”,正式成为历史名词。

虽然“二线关”到2018年才正式拆除,但是大家都清楚,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心中的那个“关”早就拆除了。

(选自《特区文学》2019 年第 6 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